這部電影的劇情片段莫名地讓我想到近期好幾部在台灣上映的電影,不過顯然在設定上,還是有些不同的地方,才交織堆疊出這樣一個作品。有時候,針鋒相對的原因,往往為恐懼使然,而過於迫切地行動,反倒導致兩敗俱傷,但事實真相,總是躲藏在害怕的背後,我們僅僅需要的只是面對並了解而已。劇情是關於父子情,且有帶點種族間恩怨情仇的內容。節奏流暢,扣人心弦。這是馴龍高手。
繼『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食破天驚)』後,又一部內容提及父子衝突描述的動畫電影,不過有點不同的是前者的劇中主角,極力想爭取父親的認同;但後者反而是父親對孩子期望很高,而讓兒子有點呈現半放棄的狀態。其實這一部電影,除了『食破天驚』以外,總在某些地方讓人想起近期的其他電影。如乘龍讓人想到『Avatar』;種族和種族之間的互相恐懼,讓人想到『District 9』......
顯然這部電影的內容,涵蓋範圍廣泛,但卻巧妙地處處無不以『恐懼』入題。維京人恐懼恐龍將食物搶奪光之後,就會餓死,所以他們才世代與龍為敵,甚至渴望著直搗龍群棲息的巢穴,一舉殲滅之,驍勇善戰或許只是為了武裝害怕罷了。故事便從這裡展開。順勢地提出在捕抓龍這項任務上,一直是父子衝突的導火線:多半是父親對於孩子的期望之深切,但或許也帶點族人人言可畏的壓力;兒子努力地嘗試,或許只是不想特立獨行,被標記化的恐懼。
但人總是不經意地會被恐懼蒙蔽了雙眼,而忽略了事實的本質。龍群們其實並非願意和維京人為敵的,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害怕;屠龍遜咖的兒子也並非無維京人勇敢犯難的精神,唯他心地比較多愁善感,善良。只是都在恐懼前提底下的大家,是無法平心靜氣的,因而失去正確的角度去評斷,反而斷了理智的線兒行事。
若從維京人的角度,龍群怎麼這麼可惡,兒子怎麼這麼不成材。但一旦願意理解,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或許很多衝突立馬迎刃而解,不需訴諸火爆,反用溫和的馴化,慢慢讓他們釋放對自己的信任。那幾段主人翁馴服恐龍的場景,不自覺讓人遙想起過往馴服動物的過程。
只是要化解累積很久的恐懼,而真正去理解,是一段漫長掙扎,且必須具備耐心的過程,不只是主人翁和龍隻相處的過程,要父親及族人一下子就要了解也絕非易事,同時也要戰勝自己對自己的懷疑。其實我一開始不太喜歡當主人翁的龍被制服住時,主人翁沒有大膽地替他挺身而出,而任由頹喪、無能為力的烏雲罩頂的場景。後來仔細想想如此的安排,頓時也心領神會,或許他對他父親及族人的敬畏仍大到沒有自信,對於自己是個怪胎的事實而感到害怕吧?!
但又何苦去否認、恐懼如此和大家與眾不同的自己呢?惟有相信自己,才能真正去了解自己;有時候達成目的的路,並不只有一條而已,從他可以馴服龍群這一點上便可以證明。或許做父母的,需要做的,大概就只是鼓勵孩子去認識自己,並適時地拉孩子一把,而絕非套用自己的價值觀,框架住孩子,讓孩子對真正的自己感到害怕,而讓整個人生充滿壓力,況且人生之路條條大路皆通羅馬呀!
對於未知,對於萬眾矚目的不好,我們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因而侷限自己的視野。唯有正視自己的害怕,才能有更多角度切入,才能有更多條途徑幫助自己舒適地繼續往前走,就像最後,如同多數童話故事般地完美結局:維京人和龍群不再提心吊膽,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25]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面對恐懼吧!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22]金穗32推薦影片

簡單作業

就如同片名『簡單』的使用,故事很簡單,連畫風也是很隨意的水墨線條,但帶點布袋戲口白感的旁白,讓人第一秒開始就被吸引住,特別是別具鄉土味的俗擱有力,稍微誇張點的大驚小怪,尤其讓人笑歪的台語夾雜台灣國語式的英文,更是一絕。
在這樣充滿歡笑聲的包裝底下,卻直指著現代親子關係的疏離甚至是衝突。下一代和上一代之間的隔閡,以及不了解,讓本應該是很輕鬆的一個作業,卻如此的為難,即便親臨訪問,但總感覺到一股侷促不安的尷尬。雖影片未明確交代清楚,但由於這樣的安排,卻能隱約感受到父子之間的衝突;最後,爺爺講了一個爸爸小時後的故事,感覺出乎父親的意料之外,卻指出了下一輩總是會誤解上一輩所付出的愛。
是種親子關係之間,微妙的角力;但同時也是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中,老一輩和年輕世代之間,思想的差距,甚至隱約表現出城鄉之間的距離。讓最純粹的愛,被扭曲變形。
「我說啊,」我說。

最讓我欣賞,最讓我崇拜導演的是轉場的功力,相當順暢流利,有一鏡到底的感覺,讓整體的節奏氣氛掌握得宜。身為一部動畫片,能做到這樣,實在很強!畫風也是讓我欣賞的部份,充滿著創意市集常見的那種簡約,溫柔,卻很有感覺的手繪插畫風格。
這其實是一個失戀後,寂寞難耐,悲傷不能自己的故事。所有因失戀,而導致內心所幻想的最壞情況,通通具象化,就連所見所聞,都能將它轉變成最悲傷的角度。幸而跌到谷底之後,人不知不覺地會將自己抽離出那段悲傷的陰霾,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悲傷,頓時好似是別人發生過的事,而不是自己發生,以抽離傷痛,但其實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療癒罷了,但卻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絕對是個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再加上運用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點點滴滴,不管是具體或抽象的,甚至包括網路語言,全部具象呈現。因此雖是天馬行空的動畫,卻不見疏離,意外地貼近觀影者的經驗。
唱歌吧!

片頭的字卡,和我原本對這部影片的期待是類似的,即校長如何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識五線譜,而成功帶起一個原住民合唱團的辛酸血淚故事。但其實跟所預期的完全不同。故事是從馬校長,已有多年帶隊經驗切入。反而透過對合唱團的介紹,傳遞出馬校長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對整個原住民社會中,文化及家庭教育問題的關懷。
一開始,記錄線發展到部分團員家庭狀況時,總覺得有點刻意帶入,為賺取觀影者的眼淚,即便我也的確為此落下眼淚,但因為並非只專注於家庭功能不彰的團員上,還有隨著鏡頭轉到校長的身上後,頓時豁然開朗。其實導演的編排方式,是有設計過的,且段落層次分明,很有條理地層層堆疊。
從合唱團的簡介入手,某些團員的困境,到後來校長成立這個合唱團的用意,最後感覺上重點不單純只是合唱團自身的紀錄,反而是從團員們包括校長的努力認真的觀點出發,概括了原住民社會之後整體發展的希冀。並恰巧巧妙地搭配著合唱團的歌曲,將影像的力量做出更深刻的傳遞。
因而姑且不論安排這些孩子的困苦經歷,光是看到孩子們為了唱歌,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做出相對應的努力;還有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校長,不只是對孩子付出關懷,更著眼於整個原住民部落發展的努力,這樣的認真態度,整個讓我開場十分鐘之後就開始悸動。呼應著導演對於成果帶給觀影者的期待,這些人都很努力地認真過生活著!
麻糬

爸爸、兒子的角力對抗,連外傭也加入戰局。每個人都是出自關懷,但關懷底下所想獲得回饋的期望卻讓人喘不過氣,暗藏怨恨。最終,沒有人可以獲得救贖。麻糬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其實三個人都是關心彼此的,但卻也有抱持著想要獲得回報的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關懷。只是,是純粹的關心,還是帶有目的性的關懷,到後來,轉變成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態。最後甚至,慾望戰勝道德,怨恨擊敗理性......
個人認為本部短片高明的地方便在於,以外傭的處境入題,卻未多加延伸,僅以旁觀者的角度忠實呈現外傭的生活。如此突顯出來的是,藉由處於這樣情節的角色三人的立場,帶出了人類透過自身行為,獲得別人認同反饋的過度渴望,而所釀成的悲劇。或許一開始,行為是打從心底自發的,但當懷有目的的那一瞬間起,當要不到就會痛苦慘死的東西一直得不到的那一刻起,善意竟變成最陰暗晦澀的負擔,是怎麼都讓人無法承受。
就如同麻糬一樣,雖具有甜甜甘美的滋味兒,但稍一食用不當,也能致命。
就好像劇中的外傭,竟成為籠中之鳥的困境,似乎僅能透過家中廚房,設有柵欄的小窗口,或窺視外界,或傾聽外頭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生氣勃勃,卻只能這樣。另外兩個角色,不也和外傭一樣,困在那種所謂付出之後,必得到好處的牢籠之中嗎?只是誰都沒有察覺,直到無法忍受。
算是個人種對導演刻意保留那些原音重現,還有場景都是如此侷限的空間的發想。
特別盛讚影片中的三位主要演員的演技極具張力,在場景、聲音都在最簡單的情況之下,表演的力度成為本部電影好看的關鍵。
史密斯的車

我不敢打包票這絕對是國片史無前例的笑料,但至少就我所看過的電影裡,這部短片的笑梗,相當新穎,且不落俗套。特別是『口頭禪』的過度誇張,讓我想起某部舞台劇裡,黃嘉千所飾演角色的口頭禪:『之類的』。再加上角色群給我種脫力系,天然呆的純粹,還有某方面的固著,揉合出與眾不同,同時又相當引人入勝的氛圍。
即便故事的開頭,未交代處理完善,不過上段所描述的後半段精采,以及這輛車會帶著他們三人走向哪裡的好奇,讓人可以忽略前面的缺漏。關鍵在於主角史密斯及其朋友們,還有過度熱心的花店送貨員,他們出自好心,卻弄巧成拙;急於修復問題,卻再度捅了簍子,如此不斷地循環著。
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從原本對史密斯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很怕嚴父的叛逆大男孩,慢慢轉變成,其實在某一程度上,他是深愛著這和他相依為命的父親的,一種微妙的親子關係。
大概是天公疼憨人,部份出自於愛的,解決問題的努力,讓所有紕露,陰錯陽差之間,都被縫補起來。經歷過一天的迂迴折騰,最後還是趕上了和父親的約會,Smith's car的事,就再說吧!因為那天是Christmas,要好好地和父親吃頓飯才行。
宛如一部公路短片一般,節奏極為順暢。另外,有沒有發現導演不忘玩弄文字的趣味呢?Smith's Car=Christmas。
[觀影筆記10024]愛妻家-今度は愛妻家:難以釋懷的痛

『愛妻家』意指深愛著妻子的丈夫,即如同英文片名的A Good Husband。但可能會對故事的起頭感到疑惑,怎麼是如此糟糕的老公,難得的兩人旅遊都不搭理妻子,對妻子也一副頤指氣使的模樣,甚至背著她虧美眉,因而也開始質疑起標題。
但要說男人真是個不愛妻子的丈夫,卻讓我說不太出口!因為男人似乎對妻子有一定的依賴程度:倘若妻子突然不見,只剩自己孤獨一人時,男人就會感覺好像少了什麼似的,期待著妻子的回來;甚至就連出外要去尋找樂子,都還擔心妻子陰魂不散,這樣有點搞笑的情節,在在也顯示出丈夫對妻子的在意;或是在妻子面前表現出不屑的人事時地物,卻仍深刻地影響著男人,讓男人不知不覺中主動地跟隨妻子的行動。但男人卻始終不去承認老婆之於他的重要性。
我原以為這部電影的論調便是如此,很理所當然地平鋪直述,頂多加些心理學角度層次的東西,傳遞出夫妻之間的羈絆情誼的電影。唯這樣的鋪陳,覺察到一點違和感:一幕男人趁妻子出遠門時,準備偷吃一位成名若渴,想要藉獻身於男人以獲得夢寐以求寫真機會的女模的場景,當女模去沖澡時,怎麼會沒聽見妻子突然折回家裡的聲音呢?當時內心想著或許是因為水聲,或浴室很深,所以外面聲量不至於傳入浴室之中吧?!反正是種微妙但尚可以硬凹過去的不合理而已。
只是一場妻子要永遠離開了,要求久未拿起相機拍照的丈夫為自己拍照後,沖洗一禎楨相片的景象,和去年在沖繩旅行的回憶,交織出讓人驚訝的事實。至少我,當下有震驚到。但仔細深思,卻發現前面所感受到的違和感,通通都有了解釋;一些細節的疑惑,頓時不言則明;甚至連台詞也有精心設計過的前後呼應。是個相當高明的編排手法:旅行回憶的浮光掠影;前半段既描述著丈夫有對妻子的不體貼之處,但也深愛著妻子,並同時傳達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呀!
有聽過這樣的說法,過度思念會把人的靈魂硬是留在身邊,假裝對方一直都在,而讓靈魂無法離開。既然如此地深愛著妻子,又何必不趁她在身邊時,好好地把握,而非得在她永遠離開之後,才懂得珍惜,才開始懊悔呢?愛人的耐性是不容浪費時間揮霍的。仗著對方愛自己,就可以任性妄為,吝於付出,把對方欺負的遍體鱗傷嗎?而等到意識到自己的愛時,有時候,如同本部電影所流洩出來的情緒一樣,竟是來不及地如此難堪。
這和文嫂的故事,影響到文嫂的心情,是相互呼應的:非得要直到失去後,才會後悔過去未好好地守護愛護對方嗎?雖然整部電影的主線明顯地是放在夫妻倆人身上,但卻岔開來安插文嫂這樣的角色,除了具有關心丈夫的功能之外,也具有和男主角參照的功用。就連女模和誠兩人的配置,也具有雙重的作用。這兩人的戀人絮語,其實不也是對男人的一記當頭棒喝嗎?
人總是對於悲傷的事,難以釋懷,會強在內心外穿起快樂的盔甲,假裝自己已經無所謂,但卻痛苦到一個不行,特別是對重要之人的思念以及傾慕的情緒,尤其是不顧重要之人的感受而亂搞一氣。雖說是種撒嬌的任性,但有時候,是需要適可而止的,有時候,愛就要大聲地表現出來,等到失去才在後悔,總是讓人無法開懷,只能等待時間,慢慢沖淡,只能等待別人狠狠地戳中痛處,只能等待自己慢慢地從傷痛中走出。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23]9:末世決戰-9:從靈魂切入的故事

其實原本對這部電影,是屬於要割捨型地並未有太多期待,但看到預告片,發現是關於九個不同功能的機器人,拯救世界的故事之後,突然對這樣的電影感到好奇起來,畢竟我對於各出一己之長,一起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情節,最沒有抵抗力,當然這其中還隱藏著如此的期待:這樣的故事結構,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出來。
一開始,是有點讓我失望的,那種失望不是因為很糟糕,而是過於普通,很容易讓人預測的劇情走向。前半段,鋪陳這麼久,為什麼變成今天如此態勢,也未深刻仔細提及狀況及原因。一切都太過於理所當然了,沒有什麼多大的驚喜。要說特別,大概就是出場人物的造型,都是用破銅爛鐵,妙手生花而成,極具趣味性。
但不知是因為這些那些角色造型找到欣賞的點,而得以推小即大地催眠自己,沒有浪費錢;還是真得越來越精采,讓人無法忽略。其實到最後,影片所想要指陳的意圖,有慢慢地讓我感受到。或許故事打從一開始就決定,怎麼導致世界毀滅的經過,是輕描淡寫地;最主要的是,人性情感支配力是不容取代的,除此之外,個人內在的情緒也有許多種,層次也各有不同,甚而導致內心的衝突。就在劇情提到機器人製作方式的其中一步驟後,這些想法突然豁然開朗。
今天人類之所以會有行為出現,有一部分是情感及思考的驅力促使人類去執行一些作為,因而為了要讓機器人能有自主的行動,必要時就得注入人類的靈魂。但畢竟機器人沒有七情六慾,僅就侷限於被灌入的孰好孰壞,灰色地帶幾乎沒有;不像人類,即使再怎麼頭腦簡單,至少會有天使與惡魔的倆個聲音在耳畔響起,唯孰輕孰重,當然陷入瘋狂,無法思考的狀態例外。
而九個布偶這個團體之間的嫌隙、爭執,看似沒有創意,總覺得只為增加高潮迭起效果的安排。而的確,有達到目標地完成如此安排的劇情地位,但另一方面,不也有這些布偶宛如科學家內心的各種思緒,被分成九種不一樣的型態的意義存在嗎?就好像每次在掙扎一件事情,特別是難以抉擇的,道德兩難的問題時,內心就有許許多多不一樣的聲音出現,然後大致區分為贊成與反對的兩大派,彼此相互拉扯著。只是電影把它具象化而已。
因而當機器人造成如同影片中的世界廢墟時,無論如何還是回歸到人類的問題。要不是機器人被輸入錯誤的情緒,人類怎麼會被反噬;科學家最後製作出這九個布偶出來,則給我有種遺憾的感覺,要是當初決定加以反抗,如今就不需痛苦慚愧地,在生命垂危之際,戮力製作並遺留這些布偶來拯救世界了:利用這些加諸於布偶們的各種性格,企圖轉變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卻誤入壞人賊窟的機器人『偉大機器』。
有趣的是,連破壞『偉大機器』的方法,也有所意指的安排:明明是同樣的東西,但處理的方法不同,就有助長威力或削弱毀滅的狀況發生,再度呼應了正確使用機器人的想法。也因而到了這邊,莫名地讓我想起『冥王』這部漫畫,關於人類的情緒控制機器人的劇情,總感異曲同工之妙。
整個事件完結之後還有後續的部份,一開始總給我未有一氣呵成的暢快,不過看到劇情是釋放靈魂的橋段,又覺得沒有這一部份,這個故事就好像缺少什麼一般!既有同個團體惺惺相惜,悼念亡友的悲傷情緒之外,最後當靈魂升天,那些積存在內心,因退縮,未大刀闊斧地做些什麼地痛苦、難過、自責,也隨風而逝,等待的是嶄新世界的濫觴。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舞蹈焦點2]雲門舞集-聽河
可以確定的是,這絕非是雲門最好的作品,不管佈景,還有轉場的連接,總覺得可以再設計精準,乾淨俐落,美麗,具有整體性一些。但說實話,還是能夠感受到林懷民在這齣舞作當中,可能所想要提出來,對河流的發想。其實仍有其感動所在。這是聽河。
毫不遮掩我對她的欣賞,一開始就要盛讚周章佞這位舞者。開場就氣勢萬千,震懾、征服整個場面,讓人不敢喘息,有種回到古時候,巫人向河川施法祈禱,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鎮魂儀式,帶點魔幻的感覺。
不過在之後,失落卻浮上案頭,有種應該還可以做的更好的感覺。其中最讓我感到可惜的是進退場的動作,怎麼那麼普通,就這樣走進來,走出去,沒有像之前的舞作,感覺幕與幕之間是精心設計,連結的很好的,即便我未看過所有的作品,但至少我也幾乎從1999年底,年年都看。所看過的,轉場設計都比這一部好。但幸虧後來中場有幾幕是以全體舞者橫越舞台當背景的段落,突然讓我體會到或許如此轉場設計的理由。
從遠古時代開始,大河流域一直都是孕育文化誕生的重要地區,時至今日,河川也常用來比喻做為生命的歷程。而這個舞作,給我的感覺,便讓我想到這個:盡量按照時間順序性地,從古至今,從生到老;再加上此次服裝的設計,應該算是雲門,不管1還是2的舞作之中,庶人服裝的代表。因而好似在觀看一條關於歷史長河,或一條生命長河的故事。
並從各種流水的狀態發想,比擬出各式各樣的人生事件,由不同的舞者,輪番上陣,在某幾幕都中,或獨舞,或複數個人共舞,獨挑大樑,擔綱演出。那種氛圍,好比在來來去去的人群之中,每個人都是路人甲乙丙式的配角,也都是盡情揮灑熱情的主角,然後,進場、退場、再進場、再退場。走路這樣的方式,似乎稍稍有被平反。
生命的故事便如此不斷地走下去,慢慢地即將抵達終點,幾個翹首眺望的姿態,讓我感到好似是驀地突然停下回首過往的來時路一般,蕭瑟愴然,有點不捨,但卻不得不被時間洪流推動,繼續前進著。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場獨舞舞者,自己與影像之間的對話,一方在現場,一方則事先錄製,如照鏡子一般,看見了相反的自己,但有時候卻是同樣的自己。
都是自己,只是自己並不單純,而是具有多種面向存在。如此看來,這部舞作,不僅是縱切面地看待人生,也以橫切面地看待自己。最後,抵達毀滅之盡頭,死亡。火燒的意象,孱弱蠕動著,不過蒙死神寵召,並不是終點;生之女神,總有一天會將自己喚醒,復甦,生命又再度重來,重新步上另一個不同的人生旅程。如此生生不息。
只是若背景的多媒體素材,能再多點變化,能再氣勢磅礡些,或許會替這部舞作更為加分。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2010讀書心得(1)
P.S.此系列首作,已由NHK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劇『君たちに明日はない』,已於上個禮拜在日本首播。
[觀影筆記09-96]珍愛人生-Precious:改變只有靠自己
09金馬影展觀影記錄(8)
這是一個生命的故事。Precious是如此的年輕,是個愛作夢的年紀,卻得面對家暴的遭遇。整體直線敘事,但以鑲嵌手法處理內心獨白,雖未明說,卻展現其內心的轉變,及其生命的韌性;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事實上還是有美妙的境遇。最後的下馬威,直叫人拍手叫好。這是珍愛人生。
飾演母親的Mo'nique,實在充滿著怨恨,幾乎用盡所有從道德角度來看,讓人髮指的行為:又是拉扯,又是推人,又是不耐,又是摔小孩;最讓人替女兒Precious感到無力心疼的是,母親自己無法阻止的事情,怨懟地怪罪到Precious身上,Precious只能無辜地承受著這一切,甚至被阻隔了夢想。
儘管如此,Precious和母親之間還是有深切的羈絆,以及可能是傳統價值觀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壓力,愧對母親,所以儘管反抗,但仍有莫名的力量,讓Precious乖乖地順從著母親。這怎叫人不為Precious心痛呢?但我一直覺得這一部電影沒有我想像中的悲慘。
或許這部電影巧妙地在平鋪直述之下,交錯著家中作息,學校作息的日常生活場景,讓那些暴力的殘忍,稍微沖淡了些。畢竟主人翁Precious,還是個愛作夢的年紀,還是個一般的女孩兒:對著帥氣穩重的老師幻想,發著Super Star的大夢,和同學們聊著無關痛癢的小事,或發展出幻想力十足的花痴,以及對各種新鮮事物感到好奇。那些小女孩的心花怒放,花枝亂顫,以及主角體型在內在想像的衝突感,都會讓人會心一笑,想想真是青春少女一枚。
但鏡頭一轉,卻是花樣年華遭受辣手摧花的悲慘,以及縈繞不離的夢魘,很是不捨。
那些在故事之中,天外飛來一筆的幻想,除了可看做這個年紀女孩的愛作夢之餘,我自以為還可看作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從殘酷環境暫離的解脫。但是就如同一對一教學中心的老師對他說的:『The longest journey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長途旅行始於第一步;行遠必自邇),如果不真正地從苦痛中踏出第一步,還在那邊苟延殘喘的話,就算再怎麼去幻想改變,都將無濟於事。
幸虧Precious是喜歡念書的,光是瞞著母親,自己去一對一教學中心登門拜訪,便是一個很重要的一步,否則後面的情節,也無法鋪陳開來。而在一遍又一遍和社工感覺沒什麼積極助益的對談中,以及為了自己孩子所散發出來的母性,終究發現若真心要離開這樣的迫害之中,只能『靠自己』了!就連像教學中心如此為自己奔波的老師,還有對自己也頗不錯的男看護,以及偶有爭吵但無傷大雅,依然處的很好的同學們,所提供的也只是暫時性的止痛劑而已。
不過正是這些進入她眼簾,所感受到的,這些所呈現出來的角色,以及他們所做的事,所分享的心情......雖然電影本身並未直接指涉,但我以為Precious因此而慢慢地認同到自己的價值,甚至是給她自己啟發:世界上有的是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或許因為身分特殊,多多少少面對著世界上的不公平,但她們不害怕艱辛,依然抱著美好的夢想,繼續往前走。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帶給Precious溫暖,讓Precious有空間時間可以決定要踏出如此重大的一步。
最後反將無用母親一軍,實為最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這部電影的口白,個人認為,說得真是有感情,也運用得很好,娓娓道來每個相遇、事件的感受,從中發現Precious慢慢轉變的心態,並可感覺到無人關心的冷漠語調,到有人為了她讓她深受感動的表達;也從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怨懟無奈,到為了骨肉,為了自己的積極奮發的語氣。真正『愛自己』不是把幻想當嗎啡,把對對方的愛當作無法離開的藉口,而是真正去做些什麼,真正下定決心,離開,為了自己開創另一個未來。
暴力和溫情兩相抵消之下,總覺張力稍嫌不足,反之卻充分展現出主人翁的韌性,以及改變的心路歷程:從原本一直逃避,到跨出那第一步;同時也慢慢地認同自己,並發現自己並非孤單一人,當你願意走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儘管道德怎麼加諸壓力在自己身上,儘管再怎麼年幼,依然可以擺脫束縛,好好為了自己,而踏出那關鍵性的一步,一個奠基於愛自己的步伐,如此才能precious your own life。還不錯的一部電影。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21]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窒愛-Brothers:戰爭的影響力
有所謂的反戰情緒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恩怨情仇掀起無謂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損傷慘重之外,另外仍有諸多傷害。其中之ㄧ是對士兵的影響,特別是加入戰爭的局外者國家的軍人們。燒傷擄掠,威脅恫赫,同袍摯友殉職等等戰爭所帶來的壓力,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心情的影響,甚至是對家人的影響,之巨大,在『危機倒數』和『窒愛』這兩部電影中,看的到。
只不過『危機倒數』打從以字卡開頭的第一幕『War Is A Drug』,便較著重於個人的,戰場上對瞬息萬變的,心情變化以及對照,家庭部分只是驚鴻一瞥;『窒愛』則比較著墨從戰爭對個人的影響所及,推至對整個家庭的影響。雖然觀點位置孰重孰輕,但可以確定的是,觀畢後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對劇中角色來說,戰爭實在是生命無法承受的負荷。
先來說說『危機倒數』吧!
這是一部關於在伊拉克作戰的故事,特別著眼於拆彈小組的工作,帶點日記體的手法,及大量近身跟拍的方式,描述著當一拆彈小組遇到一位行事作風特立獨行的長官James的值勤生活,並儘量忠實地呈現了拆彈的危險及其所帶來的壓力:不只是拆彈失敗,而被炸飛,更是拆彈過程當中的分秒必爭,及隨時有被遭受突襲的可能性。
因而雖然爆破的場面少不了,但步調較為沉著、緩慢。壓力出在於永遠不知道所面對的是什麼難題,緊張出自於自己就這麼死得莫名奇妙,悲傷來自於必須眼睜睜地看著好伙伴冤枉地死去,而無能為力。無怪乎拆彈小組的Sanborn和Owen一直叨念著、倒數著執勤時間,巴不得離開這個鬼地方。但換個角度想,輪值的他們算是幸運的,長駐於伊拉克的夥伴,一定深感回家之路,路遙遙,而必定抱持著絕望之心吧!?
但拆彈阻卻來了個另類的長官James。James雖然有著不可一世的拆彈工夫,但不按牌理出牌,不顧隊友身陷危難,屢屢讓整個團隊陷入不信任的烏煙瘴氣之中,甚至整個小組後來也不得不加入槍淋彈雨的行列之中,更近死亡一步;只是從其他的敘事看來:包括對賣DVD的Beckham的感情,讓他失去精準的判斷力;後半段拆卸人肉炸彈的不放棄云云。基本上,他應該不是一個壞人,他或許只是努力地,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地拯救身陷戰爭囹圄的一切,慢慢地如同嗑藥一般忘我,什麼都不管了!
接近死亡的危機倒數著,執勤的天數縮短著,或許連嗑著戰爭這樣的藥物,成癮的時間也倒數著。或者該說是一種長期曝露在戰爭的壓力,悲傷,憎恨之下,習慣成自然,再也走不回平靜心靈的狀態了吧!?所以James其實是個悲哀的人,縱使在戰場上看似叱吒風雲,但仍有他力有未逮之處,而深感痛苦,讓他無法輕易放棄;私底下,更是只能談論關於戰爭的話題、手抖、收集著戰廢品:前者讓他感到自己的被需要;後者則有種未愧對所有被戰爭捲進來的人們的自我安慰。
這部電影便並陳著James一人和Sanborn、Owen這兩人的心態以及舉止,之於戰爭的對照,表現出戰場上的衝突,更添緊張氣氛;除此之外,還略為提到一點,後勤長官和戰場上的士兵的對照,心態及情緒隨即立見差異。將這些對照合併起來,也就不難發現,導演試圖說著戰爭和時間及空間之間,各自的相對關係:戰爭對於一個人的慢性折磨的程度,與日俱增;後方的人雖然也是戰爭的一份子,但真能了解第一線人員的痛苦及壓力嗎?
只可惜,儘管為了表現出James的整體面貌,而讓劇情節奏顯得拖沓;不過隨時都可能瀕臨死亡的緊繃感,戰爭所帶來的壓力處理得很好,讓人身歷其境;並透過其他士兵角色的類型,對照烘托出James的個性,更能表現出他的瘋狂於執念,但同時也展現出James其實也擁有的良善。只是這樣的良善,或者該說力有未逮的情緒,讓James可能永遠也無法脫離戰爭了吧!?
『窒愛』則是從對家庭的影響來看戰爭的餘孽。從戰場上歸來的Sam,整個人疑神疑鬼,一點風吹草動,就非得查探究竟;眼神也老瞪大得有如牛鈴般駭人;甚至隨身攜帶著槍。不過這也是後半段所發生的故事了。
畢竟這是一部描述兄弟之間的故事。前半段鋪陳著兄弟之間的差異,讓父親緊盯著弟弟不放,讓弟弟喘不過氣來,讓弟弟覺得自己了無價值,沒有家人的關愛,即使想表現一些善意,但總是被父親無端飭回,何等困窘呀!我想父母總是希望自己孩子更好,無可厚非,只是尤其是父親,無法了解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各擅勝場,還希望孩子有可相提並論的成就。
不能說不無可能,只是當要自由發展,就被灌輸壓力,若又正值反叛期,是怎麼樣也無法理解父親其實是從關心角度出發,而徒增父子雙方的衝突罷了。這又尤其會發生在當哥哥很優秀的弟弟身上,這部電影也不例外。直到哥哥隨隊遠征,得到殉職消息之後,弟弟就近照顧兄嫂及姪女之後,才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價值,也才驀地發現父親的脆弱,及父親對自己殷切的期望。
只是這一條敘事線,猶如斷了線的風箏,未能再繼續做更深入的延伸。轉而描述戰後歸來Sam的轉變:這部份所反映出,Sam的內心糾結,是處理得比較出色之處。在戰場上的遭遇,直接影響到有幸獲救返國的生活:拯救隊友,卻遭隊友背叛,並處在隨時會被處決的高壓狀態;家人和隊友的抉擇成為壓垮Sam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是在心理上如此水深火熱的情況下,看到弟弟和妻子如此愉快,不禁起了疑心,而又有背叛的感覺。
感覺到哪裡都沒人值得信任,夜晚又受到壓力創傷症候群的影響,充滿著相當巨大的威脅性,雖不像『危機倒數』的James宛如嗑藥般上癮,但也像James的心靈已然不平靜,需要來點對這不安的真切回應,才可以撫平騷動,所以他才想歸營;且神經線已然緊繃,在原本可以獲得溫暖的日常生活之中,若再接受任何丁點背叛刺激,即使光是懷疑而未被確認,都會繃斷這條線的。
只是後來歸結於『愛』,『一家人』來撫平這樣的傷口,卻沒有讓我暢快,欣然接受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來自於父親的壓力,未能再做延伸,而讓前半段和後半段感覺是兩碼子事,未能緊密地整合在一塊兒。僅沾到了點邊,即女兒對父親的反抗,帶點既有和Uncle Tommy屬於手足之間,較不受矚目的一方,而擁有歸屬感,以及對妹妹的忌妒心的革命情感存在。只是仍少了點什麼。
這部作品是一部改編作品,我不知道原版拍的如何。但這個版本拍起來讓我比較有感覺的是帶點美國反戰的色彩,反倒是主軸的兄弟之情並未讓我深刻感受到。即便有著女兒的對照,但總覺得無關痛癢。或許該說導演其實有所鋪陳,但少了綿密的延續、進而正中紅心的一擊,反倒讓前面的鋪陳未有呼應結尾的統整感,而顯得冗長雜沓,只有戰場上的描寫,最後的瘋狂,反而才有讓人清醒的精采,甚為可惜。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20]摯愛無盡-A Single Man:Life is wonderful

這其實只是個一天的故事。摯愛的人死了,悲慟到難以自己,早晨睜開眼的那一瞬間,就感覺到痛楚,連呼吸也如此難過。待在共同生活16年的房間,睹物思人,處處都是過去快樂的回憶,不斷地被勾起,折煞死人;強振作起精神,出外工作,與人交際,偏偏所接觸到的美麗,特別是好看的五官們,絲毫沒有同情心地,將過去對愛人的凝視,帶上了心頭:既被勾引,愛人卻仍如鬼魅般,叫自己要信守愛的承諾,而不得不抽離。
像是苦行僧般對愛人悼念,而拒絕一切可能;沉浸在過去的美好之中,如今卻再也無法重演,只能賴此苟延殘喘著,痛苦到活著也沒意義,而想了斷生命。偏偏生命事似乎不放過他,總在自殺前,讓他放下手上的那一把槍。他最後說著,這是命中注定:在陰間把關的冥王,其手上的判書都還沒一撇,說要自殺,其實是自殺不了的。
只不過換個角度想,總覺得事情有點不夠暢快,不夠乾脆;對愛人的糾結,也實在不夠灑脫;充斥著的文藝腔,總讓我有點坐立難安。所以我比較相信的是他前面所說的恐懼,恐懼死亡所帶來的痛楚,而遲遲無法扣下板機。但我更相信的是,或許連他都不自覺地,在意著自己的生命是否留下缺憾,在意著自己所遺留下來的身邊事,而猶豫不決著。
關心他的學生,關心他的好友,關心他的鄰居,自己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年輕氣盛的肉體,綻放著青春花朵的五官等等。每當他和人有所接觸時,畫面色彩是明亮,和煦,溫暖,偏偏總能抽離出至化外之地,冷眼旁觀;反之,獨自一人時,特別犯困,絕望如同一隻將色彩生吞活剝的野獸,變得蒼白,冷硬。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can't see my future. 他如是說著。看不到和愛人的未來,看不到光明的未來又怎樣。至少現在得以和友人插科打諢著,跳著舞著,至少現在仍有美麗的男子讓自己欣賞著......至少我們還有過去回憶的養分賴以維生著。儘管這些事件總是缺少了個最關鍵的催化劑,因而悲傷難以抽離,難以立馬轉化成快樂;儘管回首過去,可以對過往大肆訕笑,毫不顧忌,但忽地著眼於眼前現況,所留存下來的卻只剩隱隱作痛的心傷。
他對同事Grant說著If it's going to be a world with no time for sentiment. It's not a world that I want to live in.時,儘管是在逞強,但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對他的救贖呢?如果沒有悲傷、痛苦、孤寂等等負面的情緒,又怎能對比出愉悅、高興等正面力量的高度呢?只是他從未察覺,直到那位似乎感知到和自己同類的學生。但結果還是,一天下來,什麼事都發生了,但卻好像什麼事也都沒發生。
是的,失去親愛的人,一時之間,無法接受,無法放下,悲慟到眼淚流乾,眼神失去光采,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提起興趣,但我們還有和那些人的共同回憶,我們還有一直在身旁的所有人的陪伴以及他們的關心......生命還是有延續下去的可能,還是有璀璨的未來。與其浪費在對死亡的猶豫與恐懼,對悲傷難以擺脫之境地,讓時光從指縫間溜走,倒不如順其自然地,擁抱死亡。
因而,那天走出戲院,我口中不自覺地哼起Jason Mraz的歌Life Is Wonderful。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19]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又疏離又親密的人際關係

吸引我想看這部電影的原因,除了在各大電影獎中,入圍連連之外,男主角Ryan的職業,也是我關注的地方。其實這個職業已曾經在幾年前日本作家稻垣涼介的作品『炒魷魚株式會社』及最近出版的續篇『討債王子』中出現過了。由於這兩本書實在有趣,因而也對這一部作品感到好奇。不過其實前者偏重於被解雇的人身上,這部電影則主要描述從事這項職業的主角的生活點滴。
整部電影可說是隨著主角的行腳,出差的需要,到處奔波,算是一部在天上飛的公路電影,甚至就連所選擇的配樂,也讓人恍若奔馳在美國中西部的浩瀚之中。兩位女性的出現,也讓他自由愜意,一絲不苟,不牽扯任何繁雜關係的獨身生活,逐漸產生了改變,包括心境上的。最有趣的便是Ryan和新人Natalie對於這份工作上的想法對照,意外地在生活態度上有著恰恰相反的對比。
我始終覺得,Ryan可能因職業的關係,經歷了太多有著沉重承載的人際關係,而造就如今獨善其身,寧願拋開所有關係的現況。可是其實他卻是最了解這些的人,才能運用如此能力,成為工作上的助力,或許正是因為太了解,才發現其中的麻煩之處,所以才決定如此抽離吧?!只是他自己未察覺到的是,在菜鳥Natalie引進視訊裁員時,仍貼心至極地想到那些即將被解雇員工的心情,這不也是一種和其他人產生連結的方式嗎?
反觀Natalie,看著她對伴侶關係是存有幻想,充滿期待,但在工作上,卻為了節省開銷,提高效率,提出了不直接面對面面談的方式。直到她也收到等同於自己被淘汰出局的冷冰冰簡訊,還有隨著Ryan在工作現場看到的狀況之後,才察覺自己實在是太天真,並因為某次事件而承受強大的打擊。想來也真是諷刺,以為工作可以不產生私人情感,以為為了關係竭盡付出一切心力,就可以得到回報,但人與人之間的聯接,真的並非那麼簡單就可以同理可證的。
這兩人不只在事件上的對比,一幕分處Hotel兩個不同房間的兩人的長鏡頭處理,也表現出對比的意象。這部電影其實還有更多類似的鏡頭處理,讓故事的感情在拉近拉遠之間,流洩出來。
就這樣巧妙地利用事件,融合提煉出其所想傳達的意旨:結合了網路,及主角工作上的所見所聞,在人際關係上,做了精采的辨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使用常會發生在生活週遭的事件:看似稀鬆平常,導演卻能讓這些事件充滿力度地切中要害,諸如手機簡訊的使用,表現出人際的根本疏離,反諷對關係的渴望;婚禮上看著結婚的新人,即使是抱持著不婚主義的Ryan,也動了和人長廂廝守的念頭;意料之外的轉變往往是停下來思考未來人生之路的契機云云。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對於關係的處理,不管是偏向自由,還是著重有人陪伴,都有自己的方式,這是不容許侵犯的。只是不能否認的是,人有時候還是會渴望自己較缺乏的那一塊。祇是人際關係偏偏並沒有簡單的途徑,有的只是牽扯越來越多的網絡。Ryan以為洗心革命轉身去找情人,就會有所結果,但反倒是和他大相逕庭,以為不會再有交集的Natalie,竟較有緊密的連結。
人都是無可避免地深陷關係之中,卻還是可以如此的孤獨;人以為不需要擁有任何關係,但打從呱呱墜地,就註定要和人產生連結。至少確定的是我們永遠孑然一身,可以相當自由;但也該慶幸的是我們都還有彼此,擁有家人,可以共同為人生的目標扶持努力。達到人生的目的地的航班,並非只有一條路徑;就算搭錯班機,終究還是可以抵達目的地,只希望自己從未抗拒過所有的可能性。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18]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

看完後的第一念頭是,我好好奇Tuohy家進行著什麼樣的教育,竟把孩子教養成這麼樂觀寬容並深具活力,且不受同儕影響的人。尤其是SJ,這個小兒子,是本部電影最搶鋒頭的演員,歸功於其所飾演角色的個性:宛如小大人般,並對處在聚光燈下如此著迷,因而每每出現場景之中,必伴隨著歡笑。同時擁有著最純真的心靈,對待著Michael,讓人感動。
對於因飾演Mrs. Tuohy而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Sandra Bullock,其實一開始,並未覺得其有所突破之處,直到去Michael過去住的地方找Michael而不得不和當地角頭勢力強碰的那一幕,及之後回到車上的平穩情緒,才真正浮現出Bullock在這部電影的演出深度:感覺一副大無畏的狠樣,不過事實上,內心的脆弱只是暫時性地被武裝起來,只為了保護自己最親愛的家人。也包括她在姐妹面前,替Michael辯護那般地堅毅。
Michael或許就是被這些感情所感動著吧!身為有色人種,一家子卻毫無顧忌地接納他,甚至把自己當作一家人。恰恰好補足了Michael最缺乏的那一塊,家庭:從以蒙太奇的手法,浮光掠影地揭露了小時候家庭殘破的陰霾,便可得知。不過,也是Michael的純真善良,自律有規矩的為人處事,都看在Touhy一家眼裡。他只是欠缺適當地引導,讓他可以激發出其潛能的力量。
這部電影的前半段,絕大部分便在描述如此一個處於文化不利因素的孩子,受到適當引導而轉變的過程。在學校上學,老師的從旁協助,帶點特殊教育的意味;Tuohy一家的教導,也正命中Michael的潛能開始被開發出來的啟動點,比比皆是。這些那些共同陪伴指導的時光,既有像SJ那樣可以帶動氣氛,讓人捧腹的小大人姿態;但也有令人鼻酸之處。
我尤其有感覺的是,當Michael不知所措,又困惑,不知怎麼做的樣子時,就讓我想到自己之前的學生,明明需要幫助,旁人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還可能讓他更加混亂。盯著觀影者的那雙無辜的眼睛,那無法控制或尚未擁有熟練技術的身體,只好無能為力地嘆氣著、茫然著。當然,給予適當的幫忙,並非完全順從孩子,畢竟未來孩子還是要在險惡的社會下生存著,因而既要求學業成績,同時,雖然那位阻撓孩子的老師很不討喜,不過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
只是想要描述的過程太多,角色又過度著重在Mrs. Tuohy和SJ身上,因而導致角色分配有點失衡。對我來說,最明顯的是蘇老師這個角色。原本我以為她純粹只是當Michael的家庭教師及一位成為Michael決定就讀哪一所學校的附加角色。但跑演職員表時,真人照片秀出,發現蘇老師亦在其中。可見蘇老師的地位並不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薄弱,是頗具意義及重要性的。可惜了Kathy Bates這個演員,也可惜難以在這部電影中,感覺到蘇老師的重要性。
片名The Blind Side雖然是美式足球上的用語,但我卻覺得是否語帶相關地說明著人在某些方面,有不為人知的潛力,需要適當地引導,或為了不讓大家看到自己的脆弱,將自己武裝起來,就如同劇中所使用的比喻:好像洋蔥一般呢?另外,中文譯名本來覺得和預告片的感覺有點不搭,不過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卻發現意外相當合適,甚至讓我感受到絃外之音。
要打開一個人的心房,要開發一個人的潛能,絕大多數的時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抓到對方在重重圍幕之下真正想要的東西,真正糾結的癥結,以此為出發點,率先切合他的心意,就好似不正面起衝突,而迂迴從進攻球員的盲點逼近,攻其不備,或許會更容易卸下對方的心房吧!?撇開比賽敵我雙方的說法,其實就是彼此互相建立起雙向的信賴關係。
本部電影比較著重描繪老師和學生,父母與孩子或家人之間,教練與隊員的關係。這讓我想起日劇『エンジェルバンク~転職代理人~』第五集所提到的社長和社員的關係:社長的工作就是要創造出一個讓社員可以安心快樂工作的環境;如此社員就會覺得公司是自己的,而竭盡心力地維持公司。電影當中的三種關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上面的人給予下面的人一個安全的空間,下面的人必定也能夠心無旁鶩地不管為自己,為整個歸屬所付出。
只是信任仍有被外在力量挑撥面臨崩解的可能性存在,就像這部電影的轉折。『誠實為上策』,坦率地交流著曾經的想法,而未有刻意隱瞞,解除誤會所造成的關係危機。畢竟信賴關係從未建立在謊言之上,如此,所有讓人動搖的力量,便難以入侵。後來,電影有宏觀地拉到少數族群接納關懷的議題,儘管是有點突兀的,對整部電影來說,不過不忘提醒大家老生常談的,『不能歧視有色人種』的概念。
我想不只是有色人種而已,還有其他更多樣不同類型的人物遭到歧視,那些歧視都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謬誤所造成的,甚至還以偏概全,但每個人都有其別人看不見之處,甚至連自己也不自知哩!所以才華需要有適當地引導;心情的平復,或許只需要一個單純又真誠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