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百老匯音樂劇,有如50年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可以想見,劇情是如此淺顯易懂
但卻包涵了外來移民想要在美國這個進步而令人想生根的國家的艱辛
當然也包涵了幫派鬥爭與幫派兄弟間惺惺相惜
最後結局雖讓人傷感,卻也發人深思:是大家殺死東尼的
本齣劇是我看過音樂劇中,首個以芭蕾舞為其舞蹈動作的基調,但又不完全是正統芭蕾
劇中不乏我喜歡舞台劇的地方:以間接手法(如:舞蹈動作)來表示劇情(幹架)
以舞台燈光(如:紅色)來表示血光或戰火一觸即發
或把所想像中的畫面具體呈現,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轉景卻一點都不突兀,感覺上就好像是電影換場景
一幕接著一幕這樣流暢
除此之外,室內場景與室外場景的轉換,巧妙地以燈光不著痕跡地變換
令我感到新鮮的是,還有360度環繞景象:一開始以布景擋住演員們以突顯出這場戲:決戰的隱蔽性
當效果達成後,再把整個場景旋轉過來,以便看到劇中人物在做什麼
畢竟,是一齣舞台劇,要讓大家看到劇中角色在做什麼
而重要的音樂部份,我覺得可惜的是女主角飆高音的頻率太高,導致男主角或女配角跟他合聲時
聽不懂動人的合聲,而且那高音有點歌劇的感覺,本人不太喜歡
其他部份,不是專業倒也沒辦法挑剔,
只是不像貓以及悲慘世界以及吉屋出租都有一兩首令人琅琅上口的主題曲
雖說劇中好幾首歌曲也傳唱一時,但似乎在我心中還是略遜上述三齣音樂劇一籌
仔細看簡介,原來是作曲家巧妙融合了古典音樂於其中,這樣的深度也難怪我暫時還需時間適應
但在某幾首歌中,卻也讓人想隨著音樂搖擺
另外本齣也是我看過的音樂劇中,音樂與舞蹈比例佔最高的
對我來說有點沒有新意的劇情(可能那時大家不這麼想),換上不一樣的環境,有更多不一樣的反省之外
以跟之前不太一樣的音樂與舞蹈作為包裝,讓這齣舞台劇煥然一新,生氣蓬勃起來
也難怪從五零年代之今,傳演至今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