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 Story(玩具總動員)》系列的故事架構和大部分的動畫電影並無二致,即便是到了第四集,說穿了,仍是換湯不換藥的玩具冒險故事,但在其他電影的續集都陸續黯淡失色的情形下,此系列卻維持一貫的高評價,聲勢歷久不墜,我想除了眾多角色有其討喜的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皆能提出人際相處間的溫暖及良善。仔細探究其一集接著一集的核心,多以主角胡迪為中心,隨著時間遞嬗,經歷自我價值的改變與調整,訴說著如何找到並肯定自我在群體的定位。
就好像玩具陪伴著小孩成長至大人,這部電影裡的情節也跟隨著螢幕之外的觀影者成長而進化著。綜觀一到三集,從玩具之間的「爭寵」到團結,乃至與主人的別離,故事裡的玩具們似乎和小朋友的成長軌跡一樣,慢慢地轉變為成熟的大人,而我們都以為第三集已經算是畫下完美的句點,卻又出現了第四集,那是在玩具們有了新主人之後的故事。儘管仍處理著胡迪過氣的擔憂,但這也只是其他玩具彼此安慰舔舐的憐憫所映照出來的,胡迪在本集當中已找到自己的角色--成人之美,顯示出經歷這幾年的成長。
令人驚喜的在於後半段,承接著第三集的概念而更進一步去探討自我價值的延續,並在別離的命題處理之下,惟與感謝這幾年的相處陪伴稍有差別的是,更多著墨在自我身上,不僅僅能灑脫的放手,此動作更隱含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的成長。有點像是家長要懂得不插手闖蕩世界的孩子,又有點像是階段性的任務達成,得離開尋找自己的新目標--更多需要自己的地方......人生很多離開的必須,皆可套用。因著這樣的核心,我總覺得《Toy Story》系列到後來其實大部分是啟發大人們的寓言。
很多時候這樣的幡然醒悟也需透過些開拓視野的關鍵才會覺察到,一如故事中的冒險過程,讓胡迪看到更多的困難。當然還有Bo,儘管胡迪想與Bo曖昧的氛圍是很重要的動機,但多少也說明了踏出舒適圈的勇氣是需要往外面多看看才有聚集的可能,才有獲取的機會。不過電影透過尚留在邦妮家那些玩具迎接新玩具的場景,當然還有前幾集的故事提醒我們應先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並適應小小改變,如此才能在更劇烈變動的生活裡,不至於過度迷失,並找到下一個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