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14]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死期大公開:力抗命運

這是一個極具創意的故事,富含寓言,藉由將高高在上的神凡人化的設定,不只對抗父權的高壓,更互文宗教很多時候將神過於無敵,致使信仰將我們人困在道德的框架中,而從未發現命運誠然可以自己掌握,反倒直呼宿命的捉弄。這是死期大公開。
是否有思考過如果萬能的神有家庭,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這部電影或許以此為發想,並試圖暗諷那些基督教狂熱,過度解釋教義的人們,而將神設定為暴君,不僅僅家裡大小事,聽命於他,絕對服從,更把整個世界當作他可以恣意妄為的玩具,將人類玩弄於股掌之間而樂此不疲著!

於是前有哥哥JC下凡來拯救世人離開苦難,後有妹妹不滿被打壓,決心與哥哥一樣,來到塵世召集門徒革命。JC其實就是耶穌,不直接言明,除了單純為平常的家庭暱稱外,也讓這故事具有神祕感,帶點距離地遠觀現實,並斜睨過去基督教的濫觴。一方面諧仿新約聖經構成的形式,呈現妹妹招降各門徒時的對談,另一方面看著跟隨妹妹,記載著妹妹與門徒接觸過程的紀錄者的表現後,不將聖經褪掉權威的外衣也難,致使觀影者不禁思考完全將書中字句奉為圭臬是否過於獨斷?

且神之女如此女性的設定,尚有女性自覺的意味。對於神的家庭來說,是抵抗父親的沙文主義,對峙父權專制的意象,這樣的概念也延伸到後來劇情裡,將神的威權掃地,不再是獨一無二,至高崇尚的絕對。一方面是時代已不同,人類自身都可以以科技來創造奇蹟,另一方面是否也在說明及呼應妹妹在招降門徒時,各門徒心態及境遇的轉變,說明著信仰絕非唯一。
與其說是信仰,倒不如說是信仰所框架住的限制,或更大範圍關於命運二三事。這些門徒的設計煞是有趣,看似再普通不過,甚至光鮮亮麗地幸福快樂,但實際上卻都有遺憾或缺陷,他們也印證了人往往易於故步自封,消極屈服於宿命之前,或囿於社會觀感,道德價值,而難以忠於自我,抑遁入幽谷之中。直到生命即將終結,才因為妹妹的開示與降神蹟,而放下一切,讓自己自由,或說人生苦短,何不過著自己渴望的生活,而踏出關鍵的一步呢?

「可以幫我問鳥兒,為什麼他們可以隨意飛到任何地方,卻把自己困在公園裡呢?」相當喜歡這個問句開始的問答,巧妙地為這部電影下了註腳。輒問著生命不該只是如此,同時也反思是否因為無所為較安全,安逸於這樣的舒適,而從此不過爾爾。原來都是自己在周圍築起磚牆,將自己困住,難以自由。

就像妹妹告知著每個信徒屬於自己的歌曲一樣,或許每個人都有一首主題曲,一旦有機會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就別在忸怩,放聲歌唱吧!!如同神的太太,即女神,總算掌管中樞,將世界染上美麗的顏色,處處無不繁花似錦一般。而又有誰有權利申訴,世界不能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呢?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613]路邊野餐:因為愛,時空扭曲

時序斷裂又扭曲,前半段破碎的摸不著頭緒,不過大致抓得到意欲陳述的故事,感受到其中隱藏的焦慮,不過那如精華般長達四十分鐘的長鏡頭,將故事圓滿。其調度驚人,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融合入一個平行世界,對深愛之人所存在的情感一次宣洩。人難免對過去有無法改變的遺憾,卻也存在著對未來的展望。這是路邊野餐。
當我看到演職員表是透過電視機呈現並藉由旁白口述出來時,這部電影要不特出也困難。彷彿回應我的期待般,接下來是非線性敘事的影像安排,時間軸剪斷重接,讓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有時候玩玩影像重疊以轉換場景的技巧,兼以文人說愁般地穿插《路邊野餐》的詩句朗誦,很有實驗風格,卻不過度地尚能意會這是兄弟間親屬關係角力的故事,並未脫離現實。

不過故事跳接讓觀影無所適從地不知該期待些什麼,稍嫌不具吸引力,直到那讓我感到奇特的長約四十分鐘的一鏡到底,才總算了解到導演的意圖及故事的完整性。原來,前半段不僅僅是故事的楔子,其敘事手法也是為接下來的長鏡頭做準備,甚至景色及關於野人的新聞報導等某些乍看之下和故事沒有高度相關的內容,可能也是暗示時空交錯的符號,而讓這部電影突然興味盎然起來,並在寫實的底下,充滿濃濃的奇幻氛圍。

導演尚利用隧道及拍攝地的地形,看似稀鬆平常的移動卻猶如進入桃花源之境,或說做了一趟時空旅行,但不到後來不會恍然大悟如此安排。私以為窺見的是戀上一個人的悸動,不顧一切地追求著情人,藉由並陳兩對情侶以互聲氣,如那導遊介紹觀光地台詞的一搭一唱,如為了心愛的人當眾高歌,這些行為儘管樸實卻因為前情描述而顯得浪漫不已。爾後,導演卻透過後來不經意的答問讓過去、現在及未來揉合一塊兒,娓娓道出主角對過去難追回遺憾的懷念及未來幸福生活的期待,然後觀影者總算了然長鏡頭前的部份段落中在主角旁邊,隱諱不太露面的女性身份。

於是無時不存在的時鐘圖像成了貫穿整個故事的核心。導演始終在說著人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身不由己,卻又試圖想要抓住從指縫間流逝的光陰,將之永遠留置在自己身旁的故事。奈何歲月不饒人,我們似乎只能踩踏在回憶的皺摺,平行世界的模糊裡,憑弔追憶著。因而不難發現不僅是一鏡到底的場域封閉自成一圓,最後火車外飛逝的窗外風景,似乎也暗示著故事的週而復始,難以逃離因為愛形成的時空結界,如同電影裡多個鏡中影像的鏡頭。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612]Miekkailija-擊劍大師:對抗時代箝制的勇氣

通俗的情節,具有激勵人心的基本要素,不過在套入時代背景之後,更加感動人心。老師與學生在相遇之前,皆失去對人生的熱情,卻在指導與練習之間,找到了存在的意義。故事裡的每個決定,每個行動無非試圖想要突破這個時代對自己的箝制,儘管不是都如願,但絕對為彼此帶來面對的勇氣,繼續走下去。這是擊劍大師。
不諱言故事可以預期,畢竟失意的老師與沒有人為他們停駐的學生相遇,後來相濡以沫,迸出璀璨火花的故事,很容易成為電影題材,也的確三不五時就有這樣的影視作品。若拍得好是加分,因為基本結構中那種人與人間,有形無形的砥礪、互勉本就容易激勵人心,具有基本分,但要與眾不同,似乎不是那麼簡單。本部電影或許因為時代的氛圍,加上分鏡圖稍有別一般的助力,讓哀愁從鏡頭中自然而然地蔓延。因此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能在眾類似作品中脫穎而出。

改編自真實故事,開場使用文字的背景描述以及主角Nelis從火車站走入城鎮的途經,讓觀影者迅速地進入了那時候雖是戰亂末期,但還是人心惶惶的年代。之後,簡單幾個對Nelis在學校內意圖想要做甚麼都不順遂,還有夜路走得不安心,擔心被盯上的描繪下,提醒著螢幕前的我們,故事當時不僅政局動盪不安定,還是處在蘇聯共產的環境。導演漂亮地順著時間軸所發生的事,將時代背景交代得清楚澄澈,也深刻刻畫了Nelis的恐懼及畏縮。

因而那場決定要不要繼續練習擊劍的家長會,顯得既關鍵又揪心,因為在編導的鋪陳之下,觀影者已有和Nelis及在場家長一樣的預期心理。其實學校的主事者亦心照不宣,看他一直明示暗示著老師及城鎮裡的男男女女不可踰越自己該做的事就知道,惟為了自己的職位或該說階級地位,他還是得不擇手段地有所動作,站在國家掌權者這邊。因此家長們能為孩子們鼓起勇氣舉起手來,實為一大鼓舞,無論是對戲裡的他們,還是對戲外的我們。

這一場的精神和後來孩子們去參加擊劍比賽的心情轉折遙相呼應。人總是對於可能即將光臨身邊的新氣象感到雀躍不已、躍躍欲試,但當看到、聽到了嚴峻的條件之後,多半是為了自尊,對於接下來便躊躇猶豫,裹足不前,需要很大支持的力量,方能繼續,若有人陪伴或率先發聲的話,奇蹟往往就此誕生,也因此我們在後頭見證了讓人坐立難安,激動不已的比賽實況及結果。該場比賽從另一層次來看,也是階級突破的象徵,反駁了故事前頭,擊劍和當時被貶抑的工人階層毫無關係的說詞,同時或許也給了學校主事者偷生心態的一記震撼,證明就算站在對立一方,也能活得精彩!

編導也順著Nelis懷著秘密來到這個城鎮的史實及對這個城鎮的陌生感,將無論是老師自己或關於學生們的真相都在說故事的順序上往後挪,形成觀影的懸念,讓我在觀影時好奇著學生們如Marta,如Jaan與這位陌生老師初相遇時的反應。原來是老師的形象替補上長期在家中缺席的父親形象,也就說明了孩子對Nelis一開始複雜的情感到後來的敬重。當然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也給予Nelis心上無比的支援,再加上前述家長的支持,Nelis終能挺身面對政局對自己的啃食。編導不疾不徐地讓觀影者真切感受到溫馨,來自於Nelis和此地方的大大小小為了彼此而在這個艱困孤獨的不安環境中,相互依偎取暖著!

電影中有許多Nelis背影的鏡頭使用,相當有意思,且每段的情緒也相異成趣。一來是戰俘的身分讓他必須不停地逃跑;二來則讓人感受到他逐漸坦然接受在他面前展開來的此城鎮中的生活;最後最讓人難過的是必須離開他喜愛的學生們及情人,一如後者一去不復返的家人們一樣。Nelis的形象擴大成了那個背景下,有家歸不得,有夢想無法實現的青壯年們,他們身不由己,噤若寒蟬,留下家鄉的一家老小,令人心疼的是唯有政局告一段落,才能有屬於他們真正的自由!這個故事雖帶著突破時代對自己限制的能量,卻也有絲毫無奈氣味的哀愁。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11]Mustang-少女離家記:禁臠

我以為這是個觀念份外保守,既老掉牙又破舊,缺乏新意的故事,意外著這世界尚存在著這樣的想法,不過隨著情節的進行,不僅僅是女性自主的覺醒,更窺視了傳統回教世界的男女印象仍刻板,地位有極大差異及父權專制的現象。辛苦的女人只得忍氣吞聲,不論輩份,全然奉獻給家庭,在男人背後當支柱,但這並非是女性可以選擇的唯一道路。這是少女離家記。
原本是個歡樂的開場,青春正盛,海水正藍,美好的假期就此展開,不經如同海水波光瀲豔的輕狂,就不叫曾經年少過。怎料一個轉場,風雲變色,就如同少女們的認知,觀影者如我也以為是因為私闖自有果園將被處罰,但卻是更前頭因與男孩兒們在海水裡騎馬打仗的緣故。對具有新觀念的我們來說,稀鬆平常的玩樂,竟被扣上不潔的大帽子,那個當下,令人擔心的是這部電影即將匯集陳腐觀念,而未有不同拍攝手法或提出不同觀點。

幸賴這只是個起頭。叔叔與奶奶的爭論開始,慢慢漸入佳境。從奶奶對女孩們先是處份與後來又在叔叔面前保護她們,如此前後不一致的狀態,及叔叔強硬又高高在上的態度,可以看出編導試圖透過對這家子的觀察,影射整個回教社會男尊女卑的狀況,甚至某些地方仍存在著一道無形的高牆,阻擋著女人留在家庭裏面,無論是婚後必須忠貞不二並好好指導孩子,還是未婚前須為未來的丈夫保住處女之身。

承上,個人覺得電影點出成人女性的矛盾,相當有意思。一方面殷殷教導著這些女孩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新嫁娘、女人家,如果做不好或犯錯,便嚴厲地指責,但另一方面卻還是盡量地維護著女孩兒們,掩蓋她們不被認可的行動。這是母性,為了孩子,同時也潛藏著屬於女性自我的意識,只是長期被壓抑,始終還是站在體制這方,然後故事的幾個女孩兒們看在眼裡,激發出她們的反動,或說雙方的自我覺知互相呼應,那些勇敢的決定,那些互通有無的革命情誼,在這個故事閃閃發光著!

只是命運大大不相同,讓人遺憾。撇開好結果不提,多半皆為委屈求全,甚至有令人惋惜的憾事發生。而為因應女孩們的不聽話,房子外的圍欄則越築越高。除了如字面意義地將她們囚禁起來,宛如飛不出去的籠中鳥,同時也呼應著家中男人與女人的活動是分開的。『男主外,女主內』雖說明著傳統家庭分工的狀況,不過卻也異曲同工之妙地描述了這家人的情形,透過如此手法,有形無形地象徵性別刻板印象。反觀,小女兒的個性和宛如救世主般存在,拯救他們逃出牢籠的送貨員形象恰好與故事背景有著強烈的對比,由這個送貨員將他們救出,實別具意義。

那些圍欄其實也代表著築牆者霸道不容分說的強硬,呼應那場因為被懷疑不是處女而被抓去醫院做檢查的場景,女孩故作堅強地指鹿為馬,令人心疼;叔叔疑似性侵的行為也相同,儘管個人認為這個設定有點多餘,讓情緒過度滿溢,且有不了了之之嫌。最後身為築牆者的叔叔自食惡果,反倒讓剩下的女孩們把所有人隔絕在外,將自己關在室內不開門以逃出生天,囚籠成為堡壘,在在指涉女人當在所處之處自強,而大男人主義不過就是把雙面刃,最終徒成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