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605]Steve Jobs-史帝夫賈伯斯:以發表會作傳

Steve Jobs生平長長一串,卻僅透過三場影響他自己及顛覆整個資訊界的電腦發表會,來幫他寫傳記,極富野心,但不用擔心不夠完整,反倒是精煉地從和各個角色的互動裡,以及對產品的堅持,形塑Jobs的形象與家人的關係,還有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說明了不需從頭鉅細靡遺地娓娓到來,也能讓傳記主角清楚鮮明躍然於銀幕上。這是史帝夫賈伯斯。
我沒看過Steve Jobs的傳記,對他也沒有粗略的認識,因此第一場發表會開始,由於角色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就這樣從天而降,沒有鋪陳,所以實在有點難以進入狀況。不過至少展現出Steve Jobs高傲,難與人親近的形象,儘管他與女兒Lisa於使用電腦軟體上的互動點燃了他心窩溫暖的光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Jobs對自己的發明與抉擇的固執。儘管觀影者老早就知道Jobs的成功,不過在當時這革命性的創新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的狀況下,Jobs仍能堅持,實屬不易!

接下來的第二場發表會與第三場,縱使物換星移,不過發生的狀況卻幾乎如出一轍,都在上場前和自己身邊的人物對談,或該說爭辯,關於自己、家庭以及產品。其實觀影當下冒出的想法是,通常發表會之前不都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準備接下來的演講嗎?怎麼有這麼多紛擾要處理,產品的問題也就算了。不過每次皆於正式開始時嘎然而止的手法,或許有意呈現舞台上的幾分鐘,舞台下卻需要十年功的道理,不單只是對自己的發明負責,還得面對公司利潤及個人私事的斐短流長等等,宛若走在如迷宮般的後台,曲折蜿蜒。

另一個好奇點在於在Jobs身邊或來拜訪Jobs的都是相同人物的安排。在最後一場發表會時,透露Jobs時常光顧自己生父餐館的橋段或許是個解答。這三場發表會的串聯讓Jobs資訊生涯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因此這些年來必定有許多人在Jobs生命裡來去,而那些肯留下來的人,無庸置疑是真正關心且願意幫助Jobs的人,因此他們才不厭其煩地在身旁提點Jobs。當然在這些大量的對話裡,不管是明示或以Jobs的發明做暗喻,皆凸顯了Jobs的個性,也勾勒出Jobs的身世對他個人如今行為的影響。

因此可能會發現Jobs這個人在自信的包裝之下,必有其柔軟、脆弱之處,只是不知不覺間築起防衛機制的高牆,讓人望之卻步。而那些留下來的人或許也就象徵著Jobs各個面向的內在我,Jobs必須不斷地接受他們的挑戰,才更能淬鍊並傳遞出自己內心所渴求,或卸下層層心防。不知道大家是否與我有相同的感覺,雖然Jobs還是有著一貫的堅持,但隨著人生這幾場重要發表會的洗禮之後,其實整個人成熟、睿智也軟化不少。當然這也得歸功飾演Steve Jobs的Michael Fassbender的表演極為出色!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三場發表會中有兩個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問題貫徹始終,其一為Steve Jobs疑惑著女兒怎麼都不去上學,其二為Woz懇求著Jobs感謝Apple II 團隊,兩者不僅互文,其實也補充且呼應了Steve被領養的背景及展現過人才華之路的艱辛,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想要一個封閉的系統,且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夠有才華或者兩者兼具,就沒有所謂的閒情逸致,被人利用,且被拋棄後還討拍如此這般的愚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複雜了!

但不正是因為這些錯縱複雜的關係才讓人生變得更加精采嗎?況且自己也因為這些人物而慢慢有所改變,甚至包含自己的發明也漸漸地修正得廣受大眾青睞,在沒有放棄自我的前提之下。編導帶點巧勁兒地藉由大量的辯證,將人性慢慢地融入整個故事裡,也讓人看到Steve Jobs人生風景的變化。顯然流水帳並非傳記體的唯一選擇!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04]The Revenant-神鬼獵人:可怖的是貪婪非野蠻

當文明世界為了私慾大舉向未開發的大自然掠奪物品時,所遭遇到的違抗行為,往往被稱為『野蠻』,不過他們只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及家人而已,就跟入侵者自己無異,為求生存罷了,入侵者何以高高在上,自以為上帝,以狗眼看人的鄙視,而為所欲為呢?透過身分備受爭議的Glass一路所遭遇的呼應及對照,批判了進步所產生的毒瘤。這是神鬼獵人
除去楔子,導演在第一個場景就已經展現其驚人的調度,並再度使用《Birdman(鳥人)》幾乎(偽)一鏡到底的電影技巧去拍攝印地安原住民瑞族人攻擊毛皮貿易公司探索隊的狀況,讓觀影者大呼過癮,算是拍攝戰爭場面部分較為不同的手法,因其不只有戰火燎原的壯闊,更將鏡頭貼近參與的成員,直接目睹殺戮的殘忍,直令人驚心動魄。但也同時拋出個問題,瑞族人如此兇猛的原因是甚麼?而這大概也是整部電影的核心。

回到第一場戲的侵略前,極為有意思的並陳著兩個場景,其一為Glass帶著他兒子埋伏獵殺麋鹿,其二則是瑞族人埋伏準備攻擊探索隊,相互輝映之餘,也預視了後來各方人馬交手,為求目的,不惜使出陰險招數遂行。光明正大從來不是政治正確的選項,玩弄股掌之間才是開拓蠻荒的生存之道,只不過過度地以自我膚色為驕傲,蔑視其他種族的結果,便為誤會、嫌隙致使多敗俱傷的開始。

導演藉由探索隊隊員不斷對Glass提問為什麼當初要殺害軍官的問題,重複挑起種族意識,並以各方人馬的互動作為補強。先於被瑞族人突襲地兵敗如山倒之後,自然而然對Glass與他具有明顯不同膚色的兒子產生不信任感為濫觴,並在接下來的情節裡告訴大家瑞族人並非如同探索隊所言無的放矢地生性兇殘,就連原住民彼此間的爭鬥也一樣,從Glass在負傷蹣跚返回基地時為另一族人所搭救的對談便可知,緊接的劇情也解答了瑞族人殺人不眨眼的原因。

這也是何故Glass就算被棕熊攻擊得再怎麼嚴重,只能用爬行來取代行走的狀態下,仍不放棄生存下來的緣故,當然Glass過去酸楚的回憶雪上加霜地妝點著旅程亦是證明,同時也巧妙回應了棕熊之所以糾纏Glass的動機,皆出於保護自己家人的本能。過程難免偏激,回想起Glass與棕熊的搏鬥,實在讓人不寒而慄,唯雖然可怕,倒也可以理解,其實只要不要跨過那條破壞家園的禁忌線,應可相安無事。

真正恐怖的應該是人在某些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貪心及自私吧!?且看法國人將瑞族人『利用』得淋漓盡致,還有前面所提及,對Glass的不信任,乃致為了己慾的背叛,讓觀影者如我對於後來有一幕,步履維艱的Glass看到落單的犛牛被狼群困住時的場景心有戚戚焉,想必Glass更份外有感吧!?雖說確有好人存在,諷刺的是在這個生存都困難的時代,善者並不一定有善報,故事裡的好人不一定善終就是實證。

慶幸,惡人仍罪有應得。『Revenge is in God's hands, not mine.』為這個真實改編的戲劇做了個總結。野蠻雖然未開化,但大抵動機單純,之所以兇殘,事出必有因,或許讓人卻步的應是那個自詡為上帝的原因吧!?而這個故事在行雲流水地駕馭多組人馬的平舖直述裡,透過各事件的彼此互文中,堆疊錯綜複雜的情緒,似乎試圖告訴大家弱肉強食雖為物競天擇,但應適可而止,過度貪心的後果,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603]45 years-45年:愛能否對等

『我只是冀求著愛情份量的對等!』然而對於愛的認知往往大相逕庭,無怪乎面對感情,本就沒有所謂的公平,而男人幾乎漫不經心,女人大抵全心經營。這部電影從女性觀點出發,刻畫著男女結縭45年前夕一個小插曲致使女人漸漸對婚姻失去信心的故事,進而探究男女各自愛情觀的差異與婚姻變調的關係。這是45年。
初戀總是最刻骨銘心,難以抹滅,或許是因為得不到才更椎心刺骨等等緣故,所以在心中的地位總是如女(男)神般難以取代。若故事背景設定在男女剛結婚不久(十年以內)的話,以Geoff如此對初戀失魂落魄的樣貌,我想Kate應該會數度挑起男女修羅場,甚至不歡而散。

但Kate和Geoff結婚即將滿45周年了!經過多年生活起伏的淬鍊,成就圓滑世故的生活態度,因此內心情感縱使波濤洶湧,但懂得節制展現於外的內斂下,情緒不像雲霄飛車那般忽上忽下,而是從Kate的眼光出發,搭配導演所擅長,捕捉夫妻倆簡單的日常,於生活細節及鏡頭畫框的安排中,暗藏激發不滿的芒刺,逐漸累加至最後,「砰!」爆發,後座力驚人。

就在短短的一周內而已,且本周六是他們45周年紀念的聚會。原本應該再普通不過的周間,卻因為國外來的一封信,彷彿於曠野中鳴發了一槍裝了消音器的左輪般,悄聲無息,直到後來才驚覺走過路過皆已殺他個片甲不留,或也像因為信的內容讓Geoff感興趣起來的氣候變遷一般,Kate多年對婚姻堅持下來如冰山一樣牢固堅實的心情,逐漸瓦解.....

其實一開始Kate還想要去包容Geoff,並以妻子的身分好好地排解並同理丈夫對於往日情的悔恨,不過就算得不到的再怎麼充滿吸引力,Geoff也不應該過於魂縈夢牽而時常不在應有的狀態內,這也就算了,人生難免高低起伏,但那封信讓Geoff的前後差別之大,甚至就連觀影者如我也感受到這45年來似乎只是假象!?

Kate的心情與態度的轉變則透過這一周稀鬆平常與人對話裡透露了訊息。包含如同戀人同志般,確認著自己是不是替代品,另外也透過朋友以法西斯、納粹等比喻描述著自己與丈夫的關係,說明著愛情中對對方的佔有及獨裁。此外,訴說著前幾年丈夫生病時的悉心照顧,就連此次周年紀念聚會似乎也全都由Kate一手包辦,還有相片存無與不同對象的對照......雖說人比人,氣死人,付出和收獲不一定對等,不過總會產生一些化學效應。

鏡頭的使用也饒富興味。明明存在倆個人的場景卻只聚焦在Kate的鏡頭以及從屋中經過窗戶格往外拍的鏡頭,皆暗示兩人關係,前者帶點就算是兩個人卻備感孤寂的感覺;後者則有從兩人世界紛紛出走的況味。於是,按耐不住的Kate跟蹤了Geoff的行蹤;於是,從來早上帶狗散步的Kate竟然睡過頭了!

其實我和Kate一樣,緊張著Geoff會在聚會上發表甚麼樣的感言,即便在過程中也坐如針氈,深怕稍一不留心,會產生大逆轉,以致接下來的跳舞時間,會強烈感受到處在中心點的他們好像與四周恩愛熱絡的夫妻是在不同的次元。音樂結束,狠狠地抽手,未來關係無庸置疑地存在疙瘩,婚姻會以甚麼樣的形式進行下去呢?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602]காக்கா முட்டை-披薩的滋味:直擊資本主義下的歪曲

我一直記得角色在故事的脈絡裡,神情落寞又擁抱希望,無奈不解又了然於心,如此對立的情緒並陳,毫不衝突,只因從貧民窟的孩子最真誠,不造作的眼光來看待資本主義對自己家園的侵襲,且直接展現出自己的感受。唯可能全然不知這背後有多少大人操縱他們在整個事件裡的命運。這是披薩的滋味。
貧民窟小小孩的日常就從怕尿床被發現,趕緊但得悄聲無息地掩蓋證據開始,例行地在空地上與朋友們打球或和鄰近的中產階級以上的孩子聊聊天打發沒能去上課的時間,偷拿烏鴉蛋只為喝著沒錢買不起的蛋汁,固定去鐵軌旁撿拾煤礦火車掉落的煤渣貼補家用並和在那兒工作的忘年之交插科打諢,差不多就可以稱作一天了。

導演從此切入,無非想從孩子最單純的反應著眼,對於打球的空地竟淪為披薩連鎖店的預定地,連同烏鴉棲息的樹木也被鋸掉,致使無家可歸得另覓居所的景況。身為第三者的觀影者們看到的可能是生態環境被企業破壞,擾亂大自然的平衡,不過小孩子可能只想到沒有這樣大的空地可以玩耍了!以後再也沒有免費蛋汁,或說得跟已培養出"衣食父母"情感的烏鴉永別了!

就這樣,與披薩連鎖店的複雜情感,隨著它開始營運之後,益發衝突,以小孩子最直接的想法來面對,並在想辦法吃到披薩的努力歷程中所遭遇的人事物裡,對比出經濟階級的差異。看著看著,不禁打從內心潑灑一陣酸楚,無知的他們不知道世界的殘酷,況且有些人的心胸是根據資產而有範圍的!但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勇闖披薩店的遭遇竟然淪為大人談判的籌碼。連觀影者如我也驚訝於故事從原本天真浪漫的小孩眼光轉變成利益攻防的大人世界。

於是,劇情急轉直下,觀影者所見皆為大人們在面對錢財的來去,心懷不軌,爾虞我詐的場面,政客也見縫插針地意欲展現自己為民著想的風範,並以幽默取代嚴肅的方式,讓這些景象顯得荒謬、愚蠢,令人發噱。特別對比了政客在媒體面前(或說可以提升曝光率的機會)的積極以及故事前半段有提及,兩個小孩的父親遲遲沒辦法出獄,即便拜託政客,似乎也消極處理的情況。

殊途同歸地,非要鬧得全國盡知,店家才願意去檢討反省,只為未來的『錢』途。編導巧妙地在笑鬧之間,用力撕下這些經濟層級於上位者的道貌岸然假面具,一窺利益當前的面目可憎。而在大人們為了錢財患得患失,焦頭爛耳,倍感壓力之際,反觀孩子們只在意著會不會被抓到,披薩到底合不合他們的胃口......截然不同的重點。

這也是個成長故事,如同從會尿床的小孩,進步到不會尿床,主角們也初步認知到這個社會,所謂的弱勢,所謂的歧視,還有華麗包裝下的物品也不一定會深得己心,並添加些知足常樂的意義。只是他們會不會在某一天也會變成追逐名利的大人們呢?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601]Spotlight-驚爆焦點:為何沒人阻止?

在歐美國家裡,教會與生活已密不可分,因而當教會在體制上發生問題時,要讓受害者為所發生的事發聲簡直難如登天,因為所面對的是由信仰精神所捍衛的巨獸,且孤掌難鳴,直接影響新聞事件如過江鯽的媒體,容易放棄忽略這類案件。對比間接為幫兇,幫教會辯護的律師們,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吧?!這是驚爆焦點。
真實事件改編,描述波士頓環球報內的Spotlight小組,鍥而不捨的調查波士頓教區裡修士性侵自己服事工作範圍內弱勢小孩的故事。全程平舖直述,僅僅聚焦在小組的調查過程,因而沒有甚麼華麗的電影技巧,不過光是為了取得直接證據的應對攻防,還有時間壓力之下,案件如何進行的想方設法,便讓人目不暇給,特別是案情越來越不單純後,角色群戲之龐雜,導演又能調度得宜,功力堪稱了得,令人大呼過癮。

此外,看似樸實無華的外表之下,導演卻能從事件的挑選裡,不著痕跡地顯露這個事件的困難度,而非透過角色的大聲嚷嚷來表現。即雖將『天主教不好惹』掛在嘴邊,但卻切割掉這些心機手段(或說當時根本沒有狀況發生),而從報社內部,歡送主管退休的日常開始切入,走入每個角色的生活圈中,包含調查中連結身邊資源以突破瓶頸的時候......等,飽覽教會勢力無時無刻存在在你身邊的景況,因此不須特別安排橋段,觀影者自然可以想像其危險性還有查明真相的難度,甚至呼應後來一位受害者所言,朋友叫他不要將自己遭遇說出去的場景。

包含幾顆教堂巍巍聳立於背景後的鏡頭,以教堂借代教會有心人士,彷彿無時無刻在監視著大家;以及新任主管到任後,拜訪教區內樞機主教是必要行程亦可見一般,尚贈送天主教真理的書籍為見面禮,更是諷刺。另外,『弱勢』以致不懂也不敢言語也是問題所在,引號中的字眼不只意味著經濟層面,年紀與性向皆然,更可能指涉體制中的層級分別,如那一幕採訪到加害者修士竟急忙告白著自己也是受害者的驚鴻一瞥。
所以新到任的Marty和原本就負責Spotlight小組的Ben對此案件的態度形成對比,也該感謝Marty大無畏的態度,讓這件事情得以浮上水面,或該說沒有在地人的包袱,猶言在耳那番波士頓環球報皆由在地人組成的言論。唯令人傷感的是,此案件牽扯範圍之大,尤其得知事實早在幾年前就可以阻止問題擴大時,身為有良心的新聞從業人員必定後悔無比!Spotlight小組的組長Robby面對律師及好友無論是直接或充滿暗示地間接指控,的確會讓人痛徹心非,而自己又和協助調停罪行的他們有什麼兩樣呢?

這部電影與『El Club(贖罪俱樂部)』的題材相同,不過著眼點不同,倒也相互輝映成趣。前者是從新聞媒體這第三者來將此闇黑公諸於世,反觀後者則從內部將醜聞不擇手段地抹除。其中關於得過且過的共犯結構,則聲氣相通地直指人既鄉愿又脆弱,還無能為力,在眾多事情的考量之後。或許這就是為什麼Robby在面對Mike的衝動得沈住氣,畢竟深諳前述及媒體環境,才能讓罪惡突破精神支持的重圍原形畢露。當中也回應那些律師們語帶懇求地呼喊著怎麼沒人來阻止自己。但至少還是揭露了問題,總比停滯不前的好,這是Marty給我們觀影者的救贖,也是警醒。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2015觀影總結]最喜歡的10部電影

今年大概是這六七年來觀影數首次低於200的一年,不過就是個『懶』字,不過還是有今年度的心頭好。以下我最愛前十強。不分排名。

《鳥人》
大概是因為『自我實現』這四字箴言,曾幾何時,人對失敗變得患得患失,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巴不得自己就像超級英雄一樣,有特殊能力,呼風喚雨,控制一切皆能盡如己意,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唯命運無情,人生總有起落,好好過活地接受,機會仍有來敲自家之門的時候。

《刺客聶隱娘》
因為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立場也就變得不同了,於是為了生存,人心險惡,蟄伏於黑暗的反面,蠢蠢意欲吞噬光明,從此不再偷偷摸摸。不過何必為了非同日而語的事態執著,放手灑脫也是另一種選擇,更自由坦蕩,不受拘束,字典裡更是沒有『黑暗』來讓人受盡折磨。

《Frank(法蘭克)》
世界太紛擾,慾望總是容易被外在的目眩神迷所誘發,然後追求自己所不能,於是坐困愁城,迷失自我。或許承認自己沒有才能,或許尊重別人的生存之道,才是真正的愛,而非宛如『揠苗助長』的姿態無理要求,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バケモノの子(怪物的孩子)》
成長其實是孤單的,畢竟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操之在己,不過若沒有父母在與人、與環境、與事等等的處遇方面進行循循善誘,並能以身作則,讓我們亦步亦趨,同時好好傾聽我們內在聲音的話,可能連自己到底是誰都不知道了!

《El Club(贖罪俱樂部)》
「是阿!我有錯」如此這般坦蕩地承認錯誤,而非迫切地掩蓋錯誤或斬草除根,不是挺容易的,只因我們都有想要保護的東西,擔心一旦接受了錯誤,所愛及所珍視將如同滿手的沙子從指縫間毫不留情地流失。原來那禎禎幸福的背後,竟是暗潮洶湧,不由分說地霸道而已。

《Tangerines(當橘子成熟時)》
人性其實本善,唯惡容易被煽動,以恐懼為名,造成分化,戰爭於焉產生,到底是誰的問題,雖未言明,倒也暗渡陳倉,意有所指,但無論如何,世間所有的美麗都因此而被摧毀了,廣至自然環境,小到良善心性,孰可忍,孰不可忍,瀰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

《醉‧生夢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迷惘總是理所當然,想要控制一切,卻還是擦槍走火,畢竟人心難防,好想就這樣順從渴望,單純地過完人生,無憂無慮。

《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
團隊裡面總有些看似不起眼,沒有用途的角色,但其實默默地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像情緒這個大家庭裡的Sad,比起其他負面情緒來說,感覺可有可無,因而常常被壓抑,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如同久遠的回憶,雖已被塵封在大腦深處,但這些那些都是形塑我們人格的重要一環,缺一不可。

Класс коррекции(廢青同盟
階級的分化以及霸凌始終存在,就算沒有具體化,尚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只是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脆弱及恐懼,不願面對自己的忌妒及挫折,壓力就好像時限內會爆炸的氣球,大家都不想碰觸的燙手山芋,一個一個往下傳,直到傳不下去了,就爆炸了,並總是發生在最無能為力改變甚麼的一群。

《Wil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Cheryl的人生就好像走在太平洋屋脊步道所遭遇的點點滴滴,割捨不下又得披荊斬棘,自以為的場景可能直到後來竟出乎意料地捉摸難矣,唯屢屢快撐不下去之際,尚還有沿途風景的美麗,隨時準備好要給我們鼓勵,只要別埋頭專注在困頓足矣,暫時抽離,抬頭便能見證精彩美景。


以下也喜歡
《Slow West(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La Loi du Marché(衡量一個人)》、《心迷宮》、《太陽的孩子》、《あん(戀戀銅鑼燒)》、《The Martian(絕地救援)》、《海街diary(海街日記)》、《Little Forest(小森食光)》、《The Tribe(過於寂靜的喧囂)》、《愛琳娜》、《Court(等待判決的日子)》、《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吸血鬼家庭屍篇)》、《Bridge of Spies(間諜橋)》、《PK(來自星星的傻瓜)》、《The Imitation Game(模仿遊戲)》、《La Famille Bélier貝禮一家》、《Love is Strange(愛‧不散)》、《Paddington柏靈頓熊愛趴趴走》、《Starred up(超危險人物)》、《Force Majeure(婚姻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