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12讀書心得(2)

       

      







[飛上天空的輪胎]開宗明義地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戲碼,但不僅於此,廣泛地納入各事件相關者的各個故事,讓主軸的觀點,更為豐富、多元,或該說讓整起事件所牽扯的因素,更為複雜,牽一髮即動全身,即便人物與人物之間並不一定存在交集,一旦所屬團體之間存在著相關時,每個人間便緩緩產生間接虛線的串聯關係,形成宛如蜘蛛網般錯綜複雜的網絡,有形抑或無形。同時,在這樣彷彿滄海一粟的自身,如何實現公平正義,如何抓住夢想等一切關於自我實現的理念時,過程之艱辛,不順遂,或因此是否隨波逐流,其中心路歷程描寫之貼近現實,令人感同身受地不勝唏噓。













[虛擬街頭漂流記]今昔事件相互對照呼應,無論在任何一方面都有極大的雷同,不過事隔多年的這兩起案件,若各自的故事能夠再增加一點精采度,而不是當揭開事實真相後,變得普通,失去一開始入戲的火花的話,才更令人,至少是我,折服。不過小說背景具有程度的前瞻性,我相信作者一定深受當今某些御宅族的瘋狂行為所啟發,即便這個故事是屬於心理補償作用較多,因此不似某些科幻小說,筆調之冷冽,這個故事卻俯拾即是溫暖的溫度,儘管場景的顏色多是白色,氛圍多為蕭瑟,不過具體背景實凸顯出抽象情感的厚度。













[別相信任何人]閱讀此書時,我非得壓抑住對這部作品架構形成的質疑,努力熬過稍嫌做作的手法,才得以持續下去,畢竟難以置信人的記憶可以連諸多細節都可以記錄得相當仔細,更何況是一位記憶有問題的病患。幸虧直到真相揭曉之際,所有難以說服的窒礙,巧妙地使用運作龐雜的大腦,關於訊息處理理論中,資訊提取及存入的各種可能性融會貫通,當然別忘了主角原本是作家的身分,讓一切能迎刃而解,然後不禁讚嘆這部作品的縝密計算,讓主角陷於虛實迷離的漩渦中泅泳著。















[帶我去月球]我怎麼覺得主人翁有點中二病!?明明就已是人父人母了!雖然試圖想要表現日常俗事削弱了愛情的溫度,但總覺有點誇張地任性,所以後面花費很大的力氣想要硬拗回來,卻已敵不過設定上的問題,這還包括了大兒子的年紀設定,如果沒有自爆,倒還可以接受,偏就是提到了,而不禁質疑大兒子是否過於幼稚。最迷人之處莫過於陰錯陽差,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偶然及巧合,卻也因為前述問題被拖累。















[腳本]以古典推理的氛圍起手,後頭竟急轉直下地包含了靈魂轉世的概念,並牽扯出量子力學的知識,稍嫌違和,除此之外,後者也給人過於賣弄的感覺,其實可惜了整體在結構上的緊密,關係圖的複雜,這些可予人需層層抽絲剝繭的優點。不過清醒夢、人生不過是別人筆下故事的一小角色,以及多重宇宙、平行世界的概念是相當吸引人的。這部分顯然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出發,似乎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學說,才顯完整,但當說得過多了,便使這部作品與一般大眾產生距離。













[再見,青鳥]我想大概全世界只有某些日本作家才能創造出詭異、不討喜但又不得不深受他吸引的角色,伊坂幸太郎便為其中之一。這些角色多半直來直往,一反整個世界被道德價值、禮教所束縛而不由得顧這顧那地施展不開身手般的狀態,因而提供了讀者得以短暫逃離現實世界,馳騁於字裡行間的解放。另外,伊坂幸太郎作品迷人的特色之一即看似稀鬆平常地娓娓道來,但在結束之際,卻能莫名產生強大的後座力,本部作品便是如此,雖然是類似的短篇集結,皆以道別離為核心,感覺有那麼點重複,儘管極力在同中求異,但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卻進行於不知不覺間,讓結尾流瀉出淡淡的感動,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每個人在人生這條路上都是塊極為重要,各司其職的齒輪』的概念。至於留白的結局如何,就交給讀者自行想像。









[祖母綠男孩]故事個人認為有點單薄,只有單一事件,不過具有高度說故事技巧,在敘事者不斷互換之際,時間軸若有似無地重疊,對於尋找與被尋找者間的屢次含恨錯過,油然而生莫大的遺憾。除此之外,各自心境的描述也頗為深刻,尤其是在父親的部分,總不禁讓我想到近期上映的一部電影『La Guerre est Déclarée(親愛的別哭)』父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對於過去的生活必須在有所取捨之間擺盪,但於其中卻見對孩子的深情,並透過孩子對雙親情感的描述(當然是以孩子他擁有的方式),補充了父母之用心。只是人並非萬能,且尚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人事影響應該是最大的,總感力有未逮,不過只要用心,孩子都感覺的到,即使是身心和普羅大眾相比有些許不同的孩子們,從這個故事便可略見一二。或許在這個故事主軸的背後,除了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色,父母必須做出的犧牲之餘,更是對身障孩子雙親一份鼓勵及體諒吧?!我是這麼覺得的。







[幸福法拍屋]有時候我們期待著做些改變,好運便會跟著降臨;有時候卻會覺得改變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秩序,倒不如保持現狀,美好的一切才不會出差錯。讀完這本書之後的幾天,突然想到前述的私我經驗,作者其實巧妙地以法拍屋之爭為背景將這樣截然不同的抉擇分別以兩位人物作為極端的代表,互為對照。是阿!人皆曾經會如此信仰,不論是哪一方,只是作者更掰開這信仰底下的虛無,一旦有信仰,更要有其他積極的作為才是,過與不及反而本末倒置。只是原以為會以溫馨感人的方式收尾,即便可能無法皆大歡喜,作者卻毫不留情地落井下石,嘲諷著仰仗依靠的逃避,令人慨歎之餘,也逼迫投射於自身的實際。











[當愛遠行]你會因為深愛一個人,不忍看對方受疾病之苦而殺死對方嗎?命題極為有趣,是作者擅長的道德兩難問題,只是故事似乎為了這樣的核心刻意去設計一些情節,斧鑿頗深,且未能圓滿處理,導致結構亦鬆散,雖可看出作者試圖運用這些情節去或堆積,或烘托,或對比角色處境,並逼迫讀者去思考作者自己拋出來,可能少有人去思考過的問題,甚至未曾想像過。















[湖邊凶殺案]案件看似簡單,不過卻藉由部分時段被排除在外的角色視角,構築出故事的懸疑,同時以共犯的敘述角度窺探到犯罪者的心理、行為模式。在這部早期作品裡,很明顯地看出作者日後絕大部分作品的特色,從人性、社會規範的角度切入,還有對偵探小說類型及業界的著迷及諷刺。只是我可能不太了解日本考試文化的嚴重性到哪裡,讓我覺得真相的部分細節,稍嫌誇張些,但或許真是如此也說不定,並以此背景帶出了夫妻的情感問題,血緣與非血緣關係之間的差異探討,並在之後,感受到似乎也隱藏著個人情感的渴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