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3穿插的動畫,雖然很有意思地延續故事的情感,讓意境更加彰顯,但其實導演已在畫面上做了很好的經營,再加上後半段幾乎沒有佐以動畫的情況之下,前頭的動畫顯得有點多餘。不過紀錄著失智老人的日常,破除了他們宛如毒蛇猛獸般讓人恐懼害怕的魔咒,反而增添了平易近人,可愛詼諧的氣氛;另聰明地選擇代表不同面向家庭關係的失智老人為重點,殊途同歸地回到家人羈絆的描繪上,讓人不禁掬下一把眼淚。這是被遺忘的時光。
這是一部紀錄諸位失智老人的群象,還有其家屬和他們之間互動的紀錄片。在眾多出場人物及影像紀錄的狀態下,導演不慌忙地回歸原點,從他第一次進入拍攝的那一天,入住安養院的失智老人許景珍開始剪輯這個紀錄片,讓觀影者隨著製作團隊的腳步,也如同製作團隊當初的心情:宛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初探這個對於一般大眾,較少接觸的場域。
片子裡自然地將工作人員留在鏡頭內,雖然是為了更能捕抓和失智老人互動的真實,但另一方面,或許也帶點縱然工作人員是帶領觀影者進入這個範圍的人,但卻也和大家一樣對這群弱勢仍感陌生的況味,同時在拍攝過程當中,一樣地承受著這些老人們失智症的困擾,彷若和其家屬們置身在同一陣線,感受著同樣的經歷。
從錯愕,無法置信,然後難以接受,一直和父母辯駁事實,如同開頭景珍孫女和她之間,角色混淆的辯論,到最後卻慢慢地敞開心胸去接納他們,一如景珍女兒後頭在掃墓後,順著母親的話語和她對話的溫暖場景。由此可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導演已將這樣的故事,透過安養院拍攝的開場以及結束這幾場戲以及工作人員留在鏡頭內的安排,相互呼應地將彷彿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如觀影的我們拉進了這個記錄片的情緒之中。
承上,讓許老太太以一貫之地作為開頭與結尾,也看見導演具有條理地安排這些在手上的資料:隨著拍攝第一天所遇到的許老太太的視角,慢慢地累加其他個案進入,再順勢將他們的家人拉進來,透過鏡頭及訪談,描繪著家人和失智老人的關係變化。在此又可見導演選擇進入影片資料的精準,既有不同類型的失智症,也囊括多元的家人間關係以及社經地位。其實每個家庭並無二致的,在面對有這樣症狀的親人時,在包容他們之前,總有一段掙扎的過程。
前頭透過訪問安養院內的工作人員及其家人,進而試圖揣摩這些老人們的心思,加上導演高明地畫面經營,讓這些安養院內老人們的生活情景,嗅聞到一絲絲孤獨慘淡的氣味。只覺得可惜的是影片在此穿插著延伸性的動畫,雖一度覺淂更強調其孤獨感及時間對他們不具意義的氛圍,有著意在言外的餘韻處理,但回頭一想,其實導演已將畫面做了最好的呈現,再加上後頭沒有動畫的穿插,反倒顯得這部份的動畫穿插有點違和,感覺有點多餘,稍嫌不乾淨俐落。
不過這樣的餘韻,確實可讓觀影者先對他們有著基本的認識,進而產生同理心地成為貼近這些人物的開始,並在深入拍攝之後,更發現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們,不禁讓人莞爾,幽默風趣又可愛的一面,讓整部電影從前頭有點哀傷的氣氛,筆鋒一轉,在此充滿著歡樂,也是因為我們和那些家人一樣,越來越了解他們,進而漸漸習慣的緣故。導演以漸進的方式將對於失智症這樣難以啟齒的病症,幻化做一履清風,意外舒服地拂過臉龐,而未感窒礙,頗高招。
他們所帶來的歡笑和復健過程的小進步,儘管讓人燃起一線希望,讓壓在心上石頭的沉甸能紓緩一些,不過總在小進步之後,所迎接而來的卻是大退步,雖然試圖輕鬆看待,但擔心還是讓眼眸蓋上一層憂傷的暗影。導演在這一個段落讓鏡頭特寫,捕捉這些迅速掠過神情之上的陰影,同時伴隨著無法阻止步向終局的無能為力,特別人讓心疼;另一方面,也在這如此脆弱的時刻,對彼此的情感,有人頭一次才能真正的坦承以對,有人則是更加的確定及珍惜。
或子欲養而親不待,或對養育之恩的萬分感謝及不捨,或長久以來陪伴的夫妻之情,雖然記錄著失智症,但同時也看到每個人在生老病死的汪洋大海中,彷彿停滯在美好回憶的時間長河裡泅泳著,最後額外加一段Ella描述著自己和奶奶之間的故事,誠如前頭所提到的,導演在剪接拍攝過程中已時不時流露出,這其實始終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他們並不遙遠,並不疏離,只是我們是否願意關懷,是否願意親近,是否願意坦然面對而已。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87]被遺忘的時光:失智老人及其家屬的群像,也是諸君的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2010讀書心得(4)
[天才神秘會社I謎屋的考驗]完全適合給青少年的讀物,青春冒險,同時又在最後,照顧並撫平了每個人所恐懼的地方;謎題也蠻有趣的,唯苛騰先生的大計畫及其課程,有點難以下嚥,還好沒有很多。收尾,有點倉卒急就章,很多天外飛來之筆,然後就迎接終曲,甚為可惜。
[傑佛瑞迪佛的驚奇劇場]是因為看過前一本短篇集結,所以有些情節的走向,並沒有如前一本那樣讓人驚呼連連,而覺得這部續篇較不出彩?或者也是因為這一本的轉折都比較生硬,總感覺硬是為了轉折而轉折的感覺吧!?當然有些篇幅還是有其精采程度在,但有些篇幅似乎是扼殺了一些必要的描述,讓故事情節有些突兀之感。前一本『黑色禮物』比較好看。
[伽利略的苦惱]東野圭吾的湯川學系列。和前作比起來,本作有更多比重著眼於人心人性上,這也是東野圭吾一貫行文的風格。雖然還是具有一定的水準,但總有種違和感,可能是期待又用什麼科學手法破案,即便理論寫再多,也看不太懂,但總有讓人新奇、獲得知識的感覺。這部作品絕大部分還是如此基調,但有一兩篇,科學不再是所仰仗的破案工具,因而讓我有種空虛感吧!?
[那些男人的故事]多線敘事三位在一份音樂書報擔任記者的年輕人,於貓王過世的那一晚,所發生的種種經歷。像是對『貓王過世』所帶給流行搖滾音樂界的衝擊呼應一般,這一晚也讓這三位個性迥異的好友,在習慣處於自己舒適的理想溫床後,所面臨成人世界首當其衝的衝擊。題材看似侷限於音樂圈,但涵蓋的範圍卻廣泛到關於『成長』的議題。既充滿夢想幻滅的絕望,也對所有事物抱持著強烈質疑,甚至當所深切信仰的竟已窮途末路。但所有一切必定有所轉圜,儘管改變是無法讓人回到過去,但終究必須設法找出一條屬於自己之路,持續地走下去。書中出現許多大倫敦區的地名、路名,由於剛去過倫敦,因此讀來特別有畫面。
[手塚治虫密碼]看來我對舊書的知識實在不太有興趣。但撇開這個不說,我總覺得這本書的笑點讓我有點尷尬,且有些無關緊要的情節可以再行修剪;另是否因為又鋪陳太多舊書的知識,導致案件本身有點沒有說服力,感覺有點賣弄,但我絕對相信的確有凶手這樣的人存在。
[壞心眼]已經改編成電影的這部作品,帶點類型小說的色彩。書中全由對話形成,沒有其他環境、狀態的描述,讓人也如同本故事主人翁般看不到事實,藉此自然形成敘述性詭計,然後再因為懷疑,所以找來第三者的眼睛,拆穿謊言,一一抽絲剝繭。只是轉折畢竟還是太突兀了些,若能再增加些篇幅陳述過去的話,會不會更好呢?另個人認為結尾停留在一個漂亮的位置上,留給人無限的想像。好奇的是怎麼拍攝如此全部都是對話性的故事成為電影呢?
[家日和]夫妻之間總會在某些向度上,遇到一些瓶頸及不愉快之處,即便自己仍愛著對方,但現實生活卻拖麼著我們。本書收錄的短篇,即從這裡出發,夫或妻進行了一場有別於過往一塵不變生活的冒險或有感而發的新發現,信手拈來道出夫妻關係,家庭關係,傳統觀念等等所給自己的影響。有人因而改變,有人按兵不動,有人只當作一場奇幻之旅,呈現出多樣的反應,既有趣也深刻,然後勇於來點不一樣的調味料加進生活中,一直是讓平淡增添光采的妙方。
[非正規反抗]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八。這個系列由於劇情公式已經差不多了,且出越多本,轉折點也有點為了寫而寫,系列初期那種充滿張力的劇情,並嗅聞到些許偵探小說味道的感覺,已幾乎形同虛無縹緲。但不得不說,藉由這系列的小說,觀察到日本不為人知的社會底層現象,並從中有些對於人生、生命的想法,間接或直接地啟發自己,一直是讓我可以持續閱讀這系列的最重要原因,系列八也不例外。
[簡單死亡]我真得不太喜歡歐美推理小說對於案情不相干雜事的描寫。不過對於被囚禁的受害者的狀況及心境和警匪飛車動作的敘述,倒是頗為精采,讓人身歷其境。劇情則峰迴路轉,一翻再翻,只是總覺得若把和本案件相關的事件,先行書寫,會不會更環環相扣,更具整體性,儘管惡作劇之後的意外,這樣的開展已經讓人相當注目了!
[陌生的憑弔者]透過三個不同的旁觀主述者角度,架構出憑弔者的動機,並窺探死亡的世界及意義,還有到底什麼才算愛?是一連串辯證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在對照,對照家庭、對照愛、對照真實與虛偽,並在這樣的對談之中,不管最終結局如何,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對生活、對身旁的人,對死亡的想法及態度,是否我們始終被陰暗面蒙蔽了雙眼,而看不到曾經正向本質的一面呢?只可惜後面靜人說出內心話的對談感覺稍嫌刻意。但對於死亡的世界及人物之間感情連繫的描寫,相當精湛,總會不小心在不自覺中掉下眼淚。
[觀影筆記10086]老人.金魚.少女-火の魚:死亡的恐懼
2010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一個過著行屍走肉生活的名作家,一個充滿熱情的年輕編輯,一老一少發展出彌足珍貴的忘年之交,原以為只是老不休愛上小女生,但最後卻流露出生命誠可貴,要好好把握珍惜的底蘊。導演大可將這樣的作品在最後的轉折情緒拉到最高點,但卻仍以一貫和緩並帶著淺淺憂傷的基調行之,並透過主要角色兩人的對照,帶出了雖然死亡在即,但絕不孤單,要把握當下的概念。這是老人.金魚.少女。
故事是從一位惡名昭彰,卻擁有暢銷著作的作家和一位年輕、擁有熱情的女編輯相遇在某座遺世獨立、人煙稀少的小島上開始的。一開始並未開門見山,而著眼於作家仗勢著自己的名氣,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要這位新闖入自己生活的人娛樂自己,但卻發現自己竟然開始期待女編輯的到來。直到中段,編輯非無的放矢,且鞭辟入裡地評論了作家的作品之後,作家才娓娓道出本身的狀況。
這一個轉折相當關鍵也很巧妙,除了承先啟後之外,還有多重意義:既有終於揭曉的恍然大悟,且總有種自己和對方明明是不同世界的人,年輕生氣蓬勃相對於遲暮失去希望,哪輪得到對方來大放厥詞的自以為是!原來是因為害怕死亡即將會剝奪的一切,所以才逼迫自己將全部的慾望抽掉,過著空殼般的生活。小島的步調緩慢,冷清、死寂,又帶點抽離的氛圍,剛好和作家的狀況呼應,這也正是作家選擇落腳的原因吧!?
只是若作家真行屍走肉沒有慾望的話,他應該是對讓任何事都不在乎的,但大剌剌地求償、說著自己很無聊、且在不自覺中對女編輯感興趣,好像並非如此。這樣看來,編導不破題也是為了讓我們不帶任何背景地去看待作家的舉動,好讓自白像是辯解一般,儘管作家確實是得到疾病。因而才慌忙地用做封面為由要擺脫,卻也要讓年輕的編輯知道邁向死亡過程的讓人感到痛苦。
人對未知感到恐懼,死亡之後的世界又尚未揭秘,始終是未知的;人類害怕孤單,死去這事兒卻是不得不孤單,所以人類恐懼死亡。作家便是如此,讓自己耍起任性苟活著,其實卻是仍貪婪地想要一點生機,一點和他人的連結,不願失去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權,無奈被女編輯戳破內心最深層的脆弱。當下雖很受傷,不過,總在分開之後,情緒渲染,才懂得一針見血的美好,此時卻又意外地出現震撼彈。
這個震撼彈剛好讓老作家和年輕女編輯從原本的對照成為緊密的連結,有種惺惺相惜的感受。原本以為如此,結局應該會充滿熱血活力,但編導仍不張揚地處理,除了讓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一致之外,也是種了然於心:人難免一死,雖然會恐懼,雖然會孤單,但那都只是一瞬間,我們必定會在某時某地以不同的形式再度相遇也說不定,在此之前,還是要好好活下去地迎接死亡這一天的到來。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85]陪妳到最後-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男性脆弱由女性包容
說穿了其實是個普通的婚姻遇到疾病考驗的故事,結尾也不出意料之外的回心轉意,但妻子死後的那一通電話卻增添了趣味。除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於疾病所產生的痛苦,描繪之深刻讓身為丈夫的Stijn只能沉淪在情人肉體中。其實不論是最後選擇的死亡方式或丈夫的逃避等其實都環繞著這對夫妻的享樂主義,前後呼應。同時這部電影雖從男性的視角出發作為主軸描寫,卻也帶出女性的韌性及灑脫。這是陪妳到最後。
相遇,相處的磨合,結婚,疾病纏身,外遇,離婚議題攤在陽光底,最後發現自己最真的心意,回頭是岸,送妻子Carmen最後一程。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這部電影,如此的故事架構,看似沒什麼特別之處,但這些愛情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皆基於角色個性來發展,因而雖然故事橫跨的歷程是數個階段的,但整部電影卻有著統一的調性,在多數結構鬆散的愛情電影中,實屬難得。
而似乎為突顯這對夫妻較為放蕩不羈的個性,片中有許多大膽的裸露戲,展現出他們自由奔放的一面,甚至連結了婚,有了女兒之後,仍時常不顧一切地享受人生,一度覺得這樣幾乎處處裸露的處理不是很必要,況且保守合夥人的這個角色,已對照出不同,但後來覺得如此的安排更可強調兩人的關係一直維持在極樂又不顧一切的狀態之下,而讓遭逢疾病折磨時的一落千丈及痛苦,拉出了反差,映襯出疾病所帶給這個家的衝擊,尤其是丈夫的部份,相當大。
在經歷和老婆出出入入醫院幾次,看見老婆在各項治療的痛苦,Stijn本人實在無法承受,甚至夢境裡將痛楚具象化,生猛地直見血肉,觀影人都怵目驚心了,對於喜歡女人肉體,隨時需要滿足性慾需求的男人來說,這絕對是很嚴重、難以承受的懲罰,同時又得忍受時不時發作的副作用,妻子痛不欲生的神情及其薰人的氣味,就連佛心來著的人,都得鼓起相當大的勇氣去面對了,更何況是把握當下,盡情享受的男主角呢?
向Roos求愛是Stijn逃避的藉口,解脫的出口,不是不愛了,只要妻子一有難,只要妻子好轉,甚至妻子一度向他提出離婚也一樣,他都能撇下情慾,拋下外遇回到他妻子身邊,只是在這妻子暫時無法在他懷抱的當兒,他需要取代的對象,況且他也不是走以悲慟證明自己的愛,卻折磨到自己的人,或許同時他也不能面對,不忍卒睹妻子受苦的傷痛,甚至恐懼死亡之期仿若就在眼前的心理準備吧!?因此雖然有愛,但仍情不自禁地在面對妻子對他不忠的質疑、沉溺在自我享受及第三者Roos所帶來的壓力之間,疲於奔命。
後來,女兒用無助的眼神瞪視著自己的父親,成為他外遇最嚴厲的控訴,回心轉意的關鍵。外遇不只帶給元配傷害,也讓子女身心受傷,一時的滿足又如何,所連累的是更多的人,包括不被承諾的第三者。從妻子Carmen的角度來看,誰又想生病呢?多麼喜歡能盡情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陪在自己心愛的人的身邊,他其實是深愛Stijn的,要不然怎會願意持續不斷接受讓自己痛苦的療程,怎會在自己提出離婚之際,看到Stijn的悔恨又心軟呢?但疾病對身體負擔越來越重,痛苦極了。最後縱使求生意志強烈,仍豁達地選擇安樂死,不再拖累家人,也是在更痛苦到來之前儘快了結,始終不讓自己過份難受到,保有最美的時刻,同時應該也有點不希望丈夫繼續痛苦的成分在裡頭吧!?
我覺得導演將Roos這個角色處理得饒富興味,一開始或許和其他的外遇情況,沒有二致,後來準備放棄之際,又對Stijn的悲傷於心不忍地以更圓滿敦厚的態度去包覆著Stijn,也總是放手讓Stijn回到她老婆身旁,甚至最後在Carmen過世後,一通電話就讓她再回到Stijn的身旁,支撐著Stijn的悲傷,儘管故事沒有再交代更清楚,Carmen臨終遺言也未多說些什麼,結尾也讓人好奇最後Roos是否取代Carmen,但卻給我種是這兩女人在愛情的堅持及不離棄,包容了Stijn的脆弱的。相對於男性的角色,這部電影的女性角色雖然能動性低,但卻是相對的堅強偉大,美麗動人阿!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83]愛與痛的邊緣-Año Bisiesto:SM的救贖
2010金馬影展觀影筆記(3)
雖然場景少,人物少,卻在導演運鏡以及精良的劇本之下,處處散羅著象徵的符號,集結出女主角最幽微的心情,瀰漫著空虛寂寞的味道,甚至僅靠一本日曆,及百無聊賴談起對父親的想法的枝節,略為帶出了父親的形象,或許那些SM的情節正是女主角得以深刻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證據吧!?這是愛與痛的邊緣。
整部戲除了開頭的市場買菜戲之外,其他的戲份都在女主角Laura的房間內構成,除了展現出Laura的生活環境相當單純之外,幾乎都是由屋內Laura的視角向外觀察的外景,精妙地選用鄰居幸福的畫面,以及開頭在超市遇見的,充滿魅力的男人來構築出Laura對於有個伴在身旁的幸福期盼,對照著屋內的寂寥,散落的孤獨空虛和Laura渴望的眼神,顯而不彰地交織著既心癢又羨慕的心情。外景雖少,卻起了畫龍點睛的映襯作用。
這樣看來,公寓宛如Laura的內心,最後固守的堡壘,能進得了房門,或代表是她真正較能泰然敞開心胸面對的,即便是對於家人和朋友,儘管她總是在電話這頭和對方有說有笑,卻總是說著不著邊際的問候及蜚短流長,也未曾出現在鏡頭下的場景裡,無怪乎總有種無法言喻的疏離感。這樣看來,弟弟算是和他較親近的家人,但懷著來和女友見面或其他動機住在姐姐家,仍有一份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隔閡存在著。這些安排加強了Laura的孤寂感。
另一方面,來來去去的那些尋芳客,則是Laura試圖填補內心空虛的邀約,在過如江鯽的一個個男人當中,尋求能夠長駐於心中的溫暖。直到看似溫吞,實際在床上卻異常暴力的Arturo,讓Laura幽暗的內心,似乎看到一線曙光。原本以為Laura甘於和Arturo沉浸在SM性愛裡,彷若是溺斃在所謂孤獨空虛的深水中之前,拼命抓住救命浮板一般,盡量地迎合而不抱怨,但在SM性愛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不斷挑戰感官極限,直逼道德邊緣的狀態下,似乎不盡然是忍受。
極少的外景又在此時有了重要的效果,不僅僅如前述展現內外之間的對比,同時透過其轉變的引領,表現出外在的變化牽動著內心跟著騷動:幸福彷彿不能永恆持久,分離或死亡讓兩組鄰居的其中一方缺席著,工作也始終沒有個確定性......表面上存在明顯主從關係的S:Arturo掌控住整個性愛場面,但後來Laura卻以性奴隸的扮相,反從為主,有種既然要玩刺激的,那就只好追求更瘋狂的刺激:死亡,對方才能永遠保持著和自己始終在一起的狀態,殊不知這是個假象!
在選擇死亡的時間點上,很湊巧地是在月曆上的做上記號的那天,這年是閏年,那天是2月29日。其實直到最後,才了解這一天對Laura的意義是四年前,父親在這天過世,選擇這一天邁向死亡,彷彿父親之於他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吊放在房間牆上的月曆上的那一天標上記號,象徵著Laura的心中一直惦掛著父親,父親永遠是常駐在她心中,影響她極巨的人。
只是我始終好奇著父親和Laura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Arturo的問起,零星又不著邊際的回答,會讓人以為會有什麼重大的秘密,只是這個故事也不直接正面回答,給予人很多想像空間,是真正的愛,還是變調的愛!?或許之前求愛過程中較為弱勢的姿態,或追尋著父親的形象,甘於屈服父親權威的表現;或後面的反客為主,尋思以死亡向父親的復仇也說不定,但無論如何,都宛如向天國父親求愛的儀式,一種戀父情結的表徵吧!?
直到最後,那場本以為要進行最終『獻祭』的場景,竟被弟弟破壞,但也直到這個時候,Laura才發現自己始終不是孤單一人,自己也並非沒有人需要。看著重新展開自己一人生活的鄰居,看著床上前一晚才因為被女友甩而狂哭,此時可能哭累而睡死的弟弟,這個對她很重要的家人,將月曆翻到嶄新的一頁,凝視著,背對的後側臉,漾起微微笑意:過去就讓他過去,不管是思念或是怨恨,如今一筆勾銷,當下就繼續往前走吧!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82]當愛來的時候:以女性為核心的家族記事
張作驥導演的最新作品,一改之前以男人為焦點的敘事,此次反從女性角色的愛恨情仇著手。透過女兒來春的視角,既抒發自己身為沒有實權的二媽的女兒的心情及其自身感情世界的不順遂或甚至或多或少受到些許家庭的影響,同時也觀察著父親和兩位媽媽等大人之間關係的模式的發展。看似是一家子各自或一起生活的浮光掠影,但在導演細心處理之下,主要鏡頭輪流在各個角色遞嬗,並讓各自的角色帶出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
儘管第一人稱主述者始終是在來春身上,但核心劇情大概是按照來春,大媽,二媽最後又回到來春身上的順序,層次地分別表現出女性不同的風貌,也因此故事越發展,才越見本劇的深度,時而對照時而呼應著。一開始只是來春的自述,以在這個家的身分地位,因身為二媽的女兒,顯得模糊不清出發,既無法理解父親和兩位母親之間存在的親密關係,又正值青春的狂暴叛逆,儘管大媽視如己出的關心,仍安撫不了其混亂的心情,時常無法克制地惡言相對。
之後又遇到來春和情人關係生變的情節,更是受盡委屈,怨天由人;反觀親生母親,雖剛生下傳宗接代的香火,卻仍心甘情願地屈居老二,不張牙舞爪地哭訴著名分,甚至在大媽失去憑恃,精神狀況頓時變壞之際,一肩挑起了大媽家的重擔,氣度是多麼恢弘呀!除了由於大媽本身敞開胸懷,接納二媽之外,透過來春對雙親的觀察,及自身風風雨雨所致的心態成長,到最後挺著大肚子,回歸心平氣和看待已換了新女友的男人的補充說明,傳遞著『為母則強』或許也是二媽支撐的力量。
最有趣的關係莫過於父親及大媽之間的關係。前半段大媽操控整個家族的大局,一切都是由她做主,顛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形象,甚至活生生,血淋淋的黑道談判,大媽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以及和黑道頭頭聊起過往和對方老爸的風花雪月等等,讓父親似乎喪失了男人的傲氣,在大媽面前抬不起頭來,只能唱著改編版的『家後』訴苦,但其實透過導演加入回故鄉的橋段及自閉症弟弟的情節,父親這個角色也有讓人頗為感觸之處:充滿對家人之愛的偉大。
一種在那個草根性十足的環境,過往的時光背景,傳統守舊的想法仍主宰一切的狀態之下,艱困的生活環境讓自己身不由己,只能隨波逐流,載浮載沉,唯憑靠著求生意志的韻味,就這樣透過這些點滴,流淌出來,包括大媽也是這時光洪流下的一員。別看大媽如此不可一世,好似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打倒她,但大媽畢竟還是個女人,後半段父親的病危,便帶出她內心脆弱的部份,也才終於感受到大媽愛父親之深切,以及無奈得分出父親一半的愛給二媽的情況。
雖是突顯女性角色,以女性為主軸的電影,但基本上都是她們在『家庭』中所佔有的位置所產生的力量;導演還是在說一個『家』的故事,每個成員都有各自人生的悲喜,在這個家中交織碰撞,出生死去然後又出生,只是特別將女性的幽微內在,對於『家』的想法,提煉出來。在所難免地有些齲齷及不滿,但最能包容一切都還是稱之為家人的成員們,彼此羈絆之深,每個人都是來春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所以最後來春才誠懇地道出:我喜歡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