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人都是害怕受傷,特別是曾經受傷害過,但偏偏人又不甘寂寞,所以在不自覺地尋找依靠、慰藉之時,仍以某種形式地保護著自己,免於失敗受傷,所以儘管感覺不錯,直覺也是精準的,卻還是考慮很多,受他人影響很深,最後仍搞砸了。這是Enough Said。
核心是一位寡婦在派對上遇見了同樣失婚一男一女,女方成為自己的最佳知己,男方則儘管外觀不那麼讓人印象深刻,初次見面也未一時天雷勾動地火,卻越相處越覺得是共度下半生的好伴侶。但卻在某個時機點發現了這兩人之間晴天霹靂的關係,從此似乎所有初纏戀後的感覺頓時前不巴村,後不著店了!
只因我們太愛自己了,在經歷過失敗後,失去自信了,或深怕自己受到傷害,所以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問問看其他人的意見。這樣的狀況似乎放諸四海皆準,不只是人,還包括電影、餐廳、物品、景點...等等。
其實一開始也只是閒聊嗑瓜子,與朋友談談女人私密事,卻彷彿篤定好運從沒降臨過,只是無心插柳地樂透兌獎,卻發生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命中,如此機率超級低的事情。而當曾經『使用過』的人都這麼說了,怎麼不會更去處理細節,卻矯枉過正,矯砸了一段美好情緣,徒散發著尷尬的氣息。
面臨選擇時刻,遇上人生的重大關鍵,把事情搞砸似乎是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尤其當很多事情都接踵而至時,潛意識裡,我們便不是顧慮地太多,就是顧慮地太少,不是太多管閒事,就是一點也不,如同電影中的女主角除了主軸的失婚男女情愛關係之外,還有與他小孩之間的關係,還要面對好友家裡的芝麻小事。
回歸源頭,其實出發點多半還是為了自己本身,既忌妒羨慕又害怕受傷害,有時候只是一時激動,情緒上來,就釀成事端。善誘大家在做任何決定時,後設地去試著從更多角度思考,再行動,永遠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選項,畢竟幾乎所有時候,感性凌駕於理性時,又該如何是好呢?
似乎都得經歷過一些情節之後,人才會覺察到真正的心意,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儘管總怨歎道為何不能就輕易地一蹴可幾,八面玲瓏地注意東留意西,不過大多數人似乎沒有天分去事先覺知未來的後果,了無分身及手腳在同一時間安撫所有事態,那就只好於事過境遷後,笑看這一切紛擾,處之雲淡風輕,生活還是得繼續過下去。
整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卻滿溢機巧,又含括可能無法避免的歷程,雖然最後就像大多數電影一樣,給了個政治正確的結局,但其中那些關於自我,想往前,又卻步,極力保護自己處於舒適區的複雜心情,卻是自然而然地隨著故事脈絡,跌宕起伏著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