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208]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反大家對間諜電影的印象,以故事發生的冷戰背景為氛圍,色調冷冽,兼以行事沉著冷靜地進行間諜活動,找出事情的真相,同時在解謎的過程中,非完全直接的方式帶入間諜個人因素的影響或暗示,讓原本已經夠為複雜的事件,更顯撲朔迷離,並於片末,個人情感反客為主,強調著身為間諜的無奈,讓電影瀰漫著身不由己的哀愁。這是諜影行動。



整體而言,敘事手法幾近角色群職業的特色以及故事背景的氛圍。前者讓人感受到的是相當神秘,故事堂而皇之地就從一個委託任務開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接續的故事也是如此,是敵是友,撲朔迷離,開宗明義地以揪出背叛者為主軸內容,不過未大張旗鼓,一來主角已是因被迫退休的編制外,二來內賊就在自己身邊,怎可不慎,因而除了那揭開序幕的槍響,零星點綴著情節需要的槍枝使用,幾乎都很冷靜,不疾不徐地一步步接近真相,兼以慘澹的色調,時間、天氣關係的灰暗,呼應著當時草木皆兵的冷戰時期。



至於關於『誰是內賊』的這個真相,隨著導演的描述,倒也一步步地接近真相。導演相當懂得運用鏡頭,讓觀影者不自覺間留意了情節中的細節,只是前後邏輯順序倒錯,讓觀影時的角色關係及伴隨而來的疑問是一一浮現,然後藉由這些細節的前後對話,得以解惑,不過就僅此而已;最好別期待這個真相,會被處理得多峰迴路轉,在解開背叛者的神祕面紗前的過程裡將會有多少意外地急轉直下,也別抱持太大希望對於在牽扯出很多事件,讓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之後,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通體舒暢。畢竟正如同導演在故事氛圍的處理上所呈現的狀態,或許只是想要呈現背叛者這最後的大魔王,已在背後阻塞了多少任督二脈,層層掩蓋地讓自己背叛的組織在執行任務時,遭遇前所未見的困難及讓一些應是堪稱優秀的探員不得不被迫從自己的職務上下崗。



這種無奈的感覺,或許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要表現的意圖吧!?為了國家,在隨時都有可能被拆穿,被發現後還不得不放棄自己身分的草木皆兵狀態下,屢屢完成任務,卻因內賊的運籌帷幄,或掌控權力核心,便被迫排除在外,叫人情何以堪。雖同樣也算是公務員,卻相當不穩定。這樣看來,那一場場內部看似歡樂,笑語不斷的聚會,原來其實暗潮洶湧著。話說回來,因內賊,機構內部已爾虞我詐橫行當道,情誼皆可拋棄了,更何況是與他人的關係呢?



不論是有心或無意,一旦和人產生連結關係,便會因為工作性質的神秘性,需要躲藏,不停地變動等等內容,而可能讓關係崩毀或停滯不前等等。於是編導不僅處理著案件,鏡頭也隨之揭曉主角也是主要辦案者Smiley與他老婆之間的關係。未直接刻劃兩人相處的情形,而是藉由冷清的,感覺被閒置的屋子暗示,表現出如今的寂寥空虛,這也是促成電影更冷調的另一原因;再經由之後所呈現的視線交流及毫不遮掩,實不言則明,對照著執行任務時,所攪和進來的,被設計陷害的探員Ricky Tarr陷入愛戀的故事。



情感的寄託似乎是這些探員們最奢侈的需求,由Smiley過來人的身分,凝望著後輩的渴求,再加上後來劇情的已然洞悉全貌,雖未置一喙,卻感受到其中的於心不忍。而會將這些關於人員關係的內容提出為核心,其實和揪出內賊的任務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除了前段所陳述之外,我一直以為開場的槍戰,被害者已回天乏術,怎料中場這個角色又啟人疑竇地再出現。之後發現,雖總感不著邊際地帶觀影者走過他現在在學校指導學生的生活,但其實是充滿著相當濃厚的暗示(或說投射)意味,讓我們接近事實,並從中扯出了深刻的感情。



是阿!那退隱江湖的教學生活,非得完全抽離,隱姓埋名,才可逃開已締結的關係,欺騙自己始終如一,只是一旦不得不再度涉入間諜的任務,也就不得不面對正視,強迫自己處理。可見間諜這條路,一路走來,似乎非得形單影隻才能不讓自己墜落、失望,呼應著整部電影一直下來的孤寂感。最後一聲槍響,更是擰結碎裂螢幕內外的心阿!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207]逆轉人生-Intouchables:主僕都不主僕了

其實很多時候,身心障礙者只想大眾把他們當作一般人看待,別同情心氾濫而已,就如同本電影的看護一般,以此未曾過度小心翼翼對待雇主之上,兼以透過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妙語如珠地讓觀影者捧腹,之餘看護也因此改變自己的人生,其中包含與家人的關係,相濡以沫地主人的生活也重現光彩,進而產生革命情感。在真實故事改編基礎上,巧妙地運用了對照的樂趣,讓主題得以凸顯,因此即使整部電影瀰漫著歡樂的氣氛,主僕兩人間真摯動人的情感,仍忍不住讓人掬一把淚。這是逆轉人生。



不難想像故事本身的發展走向,不過導演並列對比,見其是天涯淪落人的同質,又相互撞擊彼此異質之處,擦出令人發噱的笑點,謀合的過程之中,對方竟在不自覺中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存在,由衷地相互仰賴,成為一段感人的佳話。作為楔子的第一場戲,便充分展現出兩人的默契,還有一點也不像主僕之間存在層級差異,彷若親密好友的談笑風生,插科打諢,主人則全然放鬆地被搭載著,凸顯足夠的信任,若不是看過劇情簡介,說他們兩人是好朋友,一點也不會驚訝。



甚至難以想像原本兩人應該只會有"點"的交集。鏡頭接著回溯了兩人的相遇,這是導演使用的第一個對照,也算是呼應了故事之後自然而然展開的類似敘事手法。原來Driss一開始分明只是想拿救濟金罷了,且一副我行我素,外掛趁機把妹。照理來說,即使不是應徵工作,有求於人也應該懷著謙卑的態度,卻完全不按照常理出招給Philippe;另一方面,對Philippe的房子及外表的第一印象推測,或許永遠也交不到類似Driss這樣的朋友吧!?



不過這個萍水相逢卻讓兩人的際遇有所轉變。對有些身心障礙者而言,已經極不願意因外在有著與人不同的缺陷而被標記,若這樣的標記又被放大,有著過度的客氣、同情,或極端的負面,簡言之就是個特殊的存在,是難以忍受的,他們只是想被像一般人一樣被對待罷了。因而兩人可以從點擴展到面的相交,或許正是Driss完全未刻意留心Philippe的與眾不同,對比Driss離開後,其他所謂專業看護小心翼翼的態度,雖然是種禮貌,不過大概氣氛遲滯如牢籠地讓Philippe很想逃離當下那樣環境吧!?無怪乎想給Driss這樣沒有經驗,就身邊人來看,態度也不是很好的人機會。



因為如此截然不同的兩人,再加上Driss毫不掩飾,大方地表現自己,兩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彼此都覺得幽默,連觀影者也覺得煞是有趣,其中有部分是種對對方世界的無知所造成的詼諧,但並不單純地愚昧,反倒用其他方式,巧妙地翻轉,化解原本可能存在的尷尬。除此之外,也並陳Philippe和Driss各自所過的生活,更加強了兩人的差異之大,卻能優游自在地怡然自處,映襯出神奇感,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在並陳兩人人生的同時,彼此所處困境也娓娓道來。或旁觀者清地讓對方面對問題,或提供有別於對方不同能力的協助,讓事情得以迎刃而解;除相濡以沫之外,或許還帶點教學相長,在幫對方解決問題時,自己也正視著自己所逃避,不敢碰觸、跨越的處境,互相協助之下,主僕都不主僕了,到後來應該是已成為相知相惜的朋友,且並未拘泥於必定要在身邊從旁協助的關係,反而大方地讓彼此分開,帶著祝福的心情,希望對方能好好地讓人生更美好。



只是一旦對方有狀況,還是會第一個衝到對方身旁,即便或許甚麼忙都幫不上,但至少可以安穩對方的心情,能獲得這樣的朋友,夫復何求,更何況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社會地位懸殊的狀態;除此之外,兩人都帶給對方有別於以往人生更遼闊的視野,讓彼此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正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雖然差異讓全片很歡樂,但後來仍忍不住感動地哽咽,並強迫自己還是抿嘴會心地一笑,畢竟有著這樣的朋友真好,情誼永存真好,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2012讀書心得(1)

       

       







[小心輕放]好吧!我不得不說開頭母親的決定,我其實有點難以理解,因而雖然後頭將根基於此的衝突,描述地算可圈可點,且藉由辯護律師自身身世的探尋,加強了此故事所意欲傳達對『母親』這個角色的核心概念,但仍感些許刻意。另外,我並不覺得必要加入原告老公與被告的曖昧,要不然就做得更大些,讓衝突更強烈,是否會更有張力呢?陪審團討論結果應該也可以有所著墨才是。只是最讓人發冏的是結尾的安排,要是前頭在刻畫事件、人物的筆鋒之下,蘊藏了滿滿的愛,倒是沒什麼意見,正因為愛不足夠,最後便不足以打動人心。













[閉鎖病棟]有時候讀到中途才會驀然想起這些住在病院的主要角色們幾乎都是中年以上了,看著他們各自有各自所該面對的習題,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心的,同時又努力地讓自己活下去,不再受到錯亂控制,內心就不禁湧起一股暖流,特別是當他們自己共同,幾乎獨立地完成了表演會的戲劇表演,又獲得觀眾的好評時,更讓人激動。只是開頭的幾個病人故事的描述,我還在想說怎麼跟我看書腰所介紹而想像的內容不太一樣,簡言之,總感編排上面可以再做調整。















[追想五斷章]故事主要內容其實頗有意思的,透過五篇謎題小說來隱諱地說出當年某事件真相,並又加以刻意隱瞞,讓真相埋藏在五里霧中,即使是斷章一篇篇找出來,也未必能解開答案,這一切都是親人真切之愛所致。只是和男主角心境的疊合描寫部分,以及男主角這條線的處理似乎就顯得草率;女主角的部分也可以多做描述,或許以敘述性詭計的方式,這部作品可能會更出色也說不定。















[Another]不單單只是恐怖小說而已,更是充滿解謎趣味,善用敘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且如此書寫方式和故事所開創出來的世界的設定互通聲氣地配合得剛剛好。一向不是那麼喜歡怪力亂神的作品,不過這個故事卻以謎團:到底誰才是多出來的人,來讓恐怖感轉變成推理模式,但卻仍還是存在著不禁替劇中人物捏把冷汗的驚悚感,以所設定的人物年紀,青春期,被異性吸引的特色。因而原以為只是又一樁被似有若無的情愫纏住,並陷入萬劫不復的悲慘故事,但其實劇情到後來仍一直持續翻轉。惟可惜的是,若仔細去深思探究情節安排的話,就會發現破綻,儘管瑕不掩瑜。













[完美:一個背叛與重生的故事]由真實經歷出發,描述丈夫遭逢劇變之後,才發現早在很久之前,他就背叛自己,從無法忍受到與部分出軌對象成為好友,到自己重新站起來的過程。其實在過往回憶的描述裡,便可隱約嗅覺到問題,只是當時的自己卻對婚姻關係有著錯誤觀念地壓抑自己,進而迷失,如今回想起來,才發現其中警訊,才願意去了解丈夫的內心,為時已晚之餘,已造成的創傷也讓自己在爬起來的過程中,披荊斬棘地滿是艱辛,不過其中的書信往來及對談,倒也提供了無論結婚者或未婚嫁者一些想法,應頗有助益。只是總感故事的架構較為零散,縱使他是按照時序,穿插過往,且有些對談可能對某些讀者來說,又臭又長吧!?













[星期天們]每個短篇都可各自獨立,但也可藉由每篇都會出現的那對小兄弟串連起來。儘管故事非從小兄弟的視角去書寫,不過若從他們的尋母之旅出發,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們,就變成了他們眼下的人生百態,只是換個角度,這些偶然相遇竟也在有意無意間,或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那些人的人生之路。這就是人生究極奧義之處,旅程中所遇到的人事,無論有無意識,都會在自己內心裡掀起一波漣漪,只是或許有時甚至連察覺也無法,便順著時代洪流下,驅策前行,難以預料。從『同棲生活』、『橫道世之介』到這部作品,雖然每個故事的內容相異成趣,但大概念卻殊途同歸,體現了作者吉田修一的人生態度,這也是我所欣賞的部分。











[靈魂代筆]即便是短篇小說集結,皆可各自獨立,惟各故事的角色們都在某種機緣場合下相互擦身而過,或偶然,或本有關聯,這讓我想起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卻也是別人故事的配角;這也讓我聯想到某些作家總愛將故事裡的配角拉出來另外創造一個故事一般。只不過這些故事分散在地球的各個不同的角落,透過這些故事的腳步,彷彿自身也走遍了世界一遭,頗有地球村的世界觀,不僅如此,內在靈魂的自省書寫,越往深處挖掘的自我核心,也營造出特有的抽離寂寥,儘管是在人與人不斷交會的書寫背景之下。範圍涵蓋了時間、空間,甚至還有不同的次元,具備遼闊的宇宙觀,但同時卻還能堅守小說本身純粹的故事性,了得。











[偉大的咻啦啦砰]若把超能力抽掉,這簡直就是一部青春無敵的愛情小說,也是孩子們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反抗不走在家長為自己所鋪的道路上的故事,當然還有大家族之間的爾虞我詐,咦!怎麼有點類似韓劇常用的公式劇情呢?即通俗的劇情上,裹著超能力的糖衣。角色人物個性鮮明,除個人差異之外,角色內在的矛盾,也增添不少趣味性,主角更有著宛如唐突闖劉姥姥的大觀園般的不知所措,有種任意被玩弄的感覺,或也可以說幾乎每個角色都帶點亂來的氛圍,使得劇情設定即便如果正經點審視,會感到某些程度的誇張,但因為以一貫之的調性如此,比超現實更超現實的部分也就順理成章,這便是萬城目學最吸引我的地方。或許正是這樣不正經的書寫,給予了被正經的道德規範箝制地喘不口氣來的我們得以逃離,喘口氣的機會。









[淡季]衛道人士,對於噁心情事敏感、頭昏腦脹的人,請務必遠離這部作品,因為書中所描述之野蠻、瘋狂,實在超乎你所想像中可以忍受的程度,儘管這樣的情節,不乏付諸影像,使更具衝擊性,不過作者的筆力亦不遑多讓地栩栩如生,腦海總不禁產生和內容平行的影像,而不由自主地不寒而慄。不過若將之看成單純描寫殘暴行為的故事,又小看了這部作品,其實字裡行間,除了如野獸般兇猛未開化的生活之外,更將城鄉差距,人的內心因恐懼而升冪的黑幕,彷彿不費吹灰之力地遍灑於字裡行間,儘管和那些恐怖的人間慘劇相比,惡意實在小巫見大巫,不過於深處的綿亙,卻難以擺脫地如影隨形,畢竟人多在善惡對立的世界中被養育成人,關於那些灰色模糊的混亂,始終尷尬地無所適從。或許只能如同書中的角色,抽離後設或擁抱邪惡才能找到出口吧!?









[接近無限透明的藍]隨著主角的腳步,眼光看遍社會邊緣人求生存的掙扎,以及關於愛,關於性的那些渴求。在周圍無比喧囂,可說是鬧劇的一齣接一齣,身為旁觀者的主角卻分外抽離,因為閱讀時感受到一股冷靜,或許也是如此得以對人物、景緻的書寫分外細膩。正因為一眼所及舉世的紛擾,才試圖於喧騰中尋求一方化外之地,既和外界連結卻又能讓別人覺得保持姿態優雅,不隨流俗,finger crossed,但願如此。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206]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情慾和價值觀的扞格

導演並列三個主要角色,以Brendon為核心,窺視著人類深層的情慾渴望,在背離普世道德價值相反方向裡,暗潮洶湧著。於是甚麼是正常?甚麼是恥辱?是否可以輕易地將一個人絕對地分類,不得不打上問號,畢竟人類層次複雜,眼見不一定是全部。導演就只用了一段Brendon的生活描述,卻聰明地讓各角色(尤其是配角群)的資訊依次慢慢納入情節裡,然後一而再地衝擊、顛覆原本對之前情節的評斷,才心領誰有權力審核別人的生活,才了解試圖融入卻徒勞的沮喪,並浮散著無以言喻,被抽離,被丟開的孤絕。這是性愛成癮的男人。



攝影機除了以俯瞰鏡頭開場之外,絕大多數場景大致可分成兩個姿態執行。或以凝視的方式,窺探著主人翁Brendon的生活,並陳著人前人後的差異,體面穩重、值得信賴和猥瑣情色、欲求不滿相互映襯的衣冠禽獸;或以Brendon的視線出發,彷彿代替著Brendon的雙手,貪婪地游移於具有姿色的女人身上,無限延伸於性的想像、意淫上。導演打從一開始,便先將Brendon的形象深刻地植入觀影者的腦海中。



對照著在地鐵裡猛追著對上眼的女人,卻與公司主管在酒吧喝酒所展現出來對女人自有一套辦法,出乎意料之外地未繼續延伸下去的場景,或多或少也補充說明了Brendon私底下與檯面上的不同;反觀公司主管卻毫不避諱地求愛若渴,原以為只是適婚年齡的男子,按耐不住性子,然後勾搭上Brendon的妹妹,只不過導演在陸陸續續加入更多角色訊息後,讓平順發展,未有啥波濤洶湧的劇情,頓時有了亮點。



沒錯,這不過是擷取Brendon生活上的點滴,窺伺著他的私密,而這段生活中最常與Brendon產生交集的主管與妹妹也就自然地進入鏡頭裡,只是在這些場域中隨之流洩三人對情愛的想望所連結的表現卻巧妙地互為對應。於是故事便有了互文的趣味,稀鬆平常的互動光景頓時有了深度,直覺而平淺的想法也因隨著角色資訊漸次累加於電影裡而產生衝擊,立體化起來。當主管告知Brendon他那台送修的電腦,怎麼有那麼多腥羶色情的影片時,當Brendon不忍看著妹妹一直在戀愛中未得圓滿,而忍不住批評起她和自己主管的乾柴烈火時......



觀影者會發現到當劇中角色在評斷別人時,根據導演之前的敘事,雖然本人沒有發覺,但對於另一方而言,對於觀影者如我而言,他們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或分明有著類似的行為,並感是以一種高高在上往下睥睨的姿態,只是仔細思考其中的本質,卻無太大的不同,不過是被發現與否,有做或沒做的差別而已,憑甚麼資格去說著別人的不是呢?說穿了,就是人之本性,色字矣,對男人而言;對電影裡的女人而言,似乎層次又稍微高些,除了那些妓女之外,關於所謂的情感需求,被愛、被需要的渴望。



男人與女人的情愛觀在導演手上,試圖做出區別,卻殊途同歸地源自於個體的寂寞和空虛上,呼應著妹妹在酒吧裡的演唱,道盡現代都市人的疏離與孤獨,只是如何去排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一般說來或遵循傳統價值觀地走入婚姻,或忠貞於一個人的關係,只是對有些人來說,是無法安於一對一的狀態的,當然原因不一而足,導演也並未嘗試花力氣去挖掘,就只是並列了Brendon及其主管、妹妹的各自的情愛關係,似乎意欲讓觀影者不得不思索著社會規範和人於性方面的動物性之間的衝突。或許大可輕鬆將人歸類成依循社會價值或相反,只是這樣的區別是否足夠純粹,抑或只是眼見為憑呢?



這樣看來,導演不僅透過劇情、鏡頭簡單化的生活剪影,描繪了人始終持續,甚至帶點衝動地,不管是否彰顯出來,填補著情感層次的需要,無論是低階的生理性慾滿足到高階的心靈需求,只是在並非所有人的內在機轉都可發展到同樣層次,或因天生性別的生理差異之下,身為觀影者的我,尚感受到導演似乎不斷對我拋出問題:和絕大多數人選擇不同,是否就為異常呢?如以電影中的Brendon為例,這樣的欲求不滿,絕對羞恥嗎?可是那些外遇的人呢?,進而摸索到一絲絲人性本色和道德價值之間彼此的扞格。



只是人總意圖將自己同化,好隱藏於社會中,生存下去,因此Brendon一度將癖好全部清理,想換個重新開始,與他人同化,無奈功敗垂成,反而更放浪行駭,對於預期應該是享受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憂愁,對我而言,多少有些於心不忍,那是種試圖想要融入群體,卻無功而返的挫敗及無奈感,和妹妹接連地與哥哥的爭吵,向主管的求歡未果,加上之前感情的失敗,彷彿全世界的人都遺棄自己,而感到絕望的氣息相通。末了,死亡的顏色試圖填充著這慘澹蒼白的空洞,卻讓角色更有著全然被排拒在外的孤獨,兼以音樂掩蓋了悲痛的哀號,讓人揪心......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205]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愛好好珍惜,傳遞下去

運用男主角居住地點以及後裔的身分,陳列與大眾對於這個地方及這位繼承者所預期,所想像中相反的模樣、有所反差的行為動作,讓沉重的死亡、外遇議題及家族事務,以致內心的糾結,得以舉重若輕,卻又帶點幽默的挖苦。劇本裡各項元素皆回歸主角的婚姻及家族的核心,呼應對照著,讓習以為常而所忽略的,所隱藏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正想法,終於被正視,並懂得感恩及珍惜。這是繼承人生。



最近在眾社群網上,掀起一股『某某某所認為的OO』的風潮,即從各種不一樣族群的角度看待某一職業或任何名詞,最重要的還有這一職業或名詞的實際情況做對照,儘管各類型想法各只用一張圖片表現,不過多半些時候,這些圖片皆貼切地令人咋舌,甚至引人發噱,而這部電影某些部份便是基於類似的概念處理,被釋義的大概就是『夏威夷的居民』、『上流社會』,那些很多人以為他們無憂無慮,輕鬆愜意,彷彿住在天堂,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以此為開場白,然後我們便看到Mr. King的老婆成為植物人,雪上加霜地因為工作忙碌而和女兒的疏離,在需父代母職的情形下,問題更顯嚴重,幾乎快束手無策地呈現舉白旗狀態......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和所以為有所出入的事實,當然也有典型的上流社會存在,正如Mr. King的口述,只是他自己不一樣,別以偏概全了,這概念呼應著將女兒好友編寫入劇本的部分意義,一開始可能會懷疑是否多餘,直到他和Mr. King的失眠對談,才發現他並不如表面所給予外人的感覺,反而具有令人安心的力量。



只是上天似乎嫌Mr. King的麻煩還不夠,除了繁瑣的土地繼承問題之外,還有始終被蒙在鼓裡,直到大女兒毫不留情地打開了潘朵拉盒子,發現裡面竟裝有老婆外遇的秘密。我們又都以為身處上流社會的人,這些日常俗事應當會被理性地,優雅地,很有手腕地粉飾太平,不過再一次有著與想像相反的實際情況。電影裡呈現出Mr. King被情感駕馭,狼狽的姿態,不知該如何面對而謊稱接近等等舉動,因為已不顧形象了,在某些程度上,行動便存在著與身分不符的怪異,如跑步的姿勢,還有一切倉皇失措的混亂,無頭緒。



在這些攪亂生活秩序,而本該沉甸的故障,或許令大家產生了原來沒有人不一樣的安心念頭,兼以前述不搭軋的處理,還有總算真正有要當一個父親的新手上路,與女兒們有點無厘頭的對話及真誠的衝突,使得找尋出軌對象的過程中反具有喜感,讓應該低氣壓的劇情卻顯得輕盈,不過對於婚姻生活的檢討絕非只是浮光掠影,僅搔到皮毛而已,當然可能再有多一些關乎Mr. King的婚姻生活描述,檢討才會更臻完整,不過編導聚焦核心,僅透過大女兒為首的第三者角色轉述妻子的狀態,再加上Mr. King對著躺在病禢上的妻子,情緒飽滿而不得不宣洩的獨腳戲,或許略可想像一二兩人同在一屋簷下的生活。



忙碌的工作,時不時的口角......在關係裡的人們或許都以為逃避該解決的問題,粉飾太平,一切便會得過且過,畢竟仍互相愛著對方,況且對方一定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心意,天曉得一時不察而留下彼此心中的疙瘩,日積月累提早了愛情的保鮮期,當溝通從閃躲到習慣不再需要,很多事情所留下的便僅剩無知與空虛,然後隱藏些許懷恨在心,只是這一切自己難道不該負點責任嗎?其實這和土地轉手討論過程的劇情有著相互對照之妙,除了這段情節本身就是個讓劇本得以順利進行下去且讓內容更為豐富的重要支線之一,包含提起主角的身分,帶到其他夏威夷人對主角的期待......等。



妻子的外遇對象在這項土地轉手的議題所扮演的角色也讓Mr. King進退兩難。最後的決定雖不免讓人覺得受到私人負面情感的控制,不過應該也可說是其對自己婚姻的正向救贖,畢竟在這一條支線的情節一開始,總覺得Mr. King如鯁在喉,意欲表達些甚麼,最後卻未將之搬上檯面,不了了之,彷彿在避開與家族成員的衝突,呼應了自己的婚姻問題,所以最後挺身而出,決定好好珍惜這一塊因自己先祖的愛所留下來的土地,細心呵護,以補償自己因忽視而來不及顧及的感情。直到未來情非得已的勢必分開,才不須像這次的別離盈滿了無奈的悔意。因而一家三口得以坐在沙發上,分食著冰淇淋的最後一溫暖場景,替這部電影拉下漂亮的簾幕,那是一種可以漾開微笑的真心幸福,愛才能因此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