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905]Doubles Vies-非.虛構情事:新/舊與實體/虛擬

電子商務衝擊著實體貿易是目前整個大環境下,無論是銷售端與顧客都要面對及學習的議題。本部電影搭乘著此議題的順風車,討論著電子書/社群網站對傳統出版業的影響,但不光是如此,從事這些相關職業的紅男綠女,其關係的更迭起落,竟也互文主議題,關於新舊轉換可否取代的關鍵,不停歇地辯證。話說回來,那些討論,看似找不著標準答案的不知所措,但正是不斷尋求不同於慣常的刺激,來替自己的生命長河找尋定位也說不定,無論是別人認為或自己希望別人看待的形象。這是非.虛構情事。
故事從出版業入題,藉著主編和作家們一場一場的對談中,探討網路文化及其所帶來的便利性對文字出版的影響及變革,在這個適逢新舊交接的過渡時期。電影中,議題的辯證確有其深度,因而容易於觀影時「昏迷」,但精彩的是這些角色們工作之餘的關係線,在導演不疾不徐的說故事技巧中,如剝洋蔥般,層層剝開,目不暇給地攫住了觀者的關注,公私之間,明暗兩邊,平行時空般同時推進。以主編與其身為知名演員的老婆為舊的代表,作家和推動電子商務的負責人為新,恰恰疊合了主軸的時事討論。

於是表面上商討著出版業未來的方向,實際上藉此互文情感關係裡的忠貞與出軌的幽微變化。觀者可在各自對議題的觀點,找到與他們感情觀相仿的痕跡,故事裡演員妻子是否續演火紅長壽電視劇的討論,或許亦是個暗示。新的事物可能為舊的世界帶來新的刺激,如同活水一般新鮮,讓人深深著迷,願意敞開雙臂歡迎,於是喜新厭舊成為人性的一部份,然舊的事物卻有讓人無法割捨的存在,放棄可惜地難以鬆手,在新的世界徜徉久了,便容易懷念過去,也因而我們也甚喜擁抱復古。

這樣感覺的流動對應了情感,可以有很多討論,絕非單一教條即可囊括一切,應該也永遠得不到讓自己信服的完全正確答案,最終僅是多往哪邊靠攏的比重問題而已,包含故事裡佔據少少篇幅的政治立場亦同,除非今天政治有了絕對性或許才有停止模稜兩可狀態的可能,於是作家妻子的職業選得相當有意思,而當女方掏心肺地認真傳遞愛意的那一幕更讓人物設定發酵。回過頭來看,作家的取材內容,來自真實人生,雖經稍加改編,但多也真情流露,儘管引發對號入座的爭議,但抒發己身情感的狀態,不就是種立場確認,從自身去控制現實裡自己無法掌握的世界嗎?

因此不僅僅是作家書裡的人物發展與現實人生的真相相互輝映,及出軌和婚姻間的轉換彷彿有兩個人生,正如同原文片名,更是自己希望在現實中被理解成的樣貌,對應這個故事裡,網路行文也可以集結成書的討論,虛擬期望值的詮釋才容易引發這世代的共鳴嗎?就連飾演知名女星的Juliette Binoche在片尾也藉著有聲書邀請知名演員朗讀來幽自己一默。在這網路盛行所引發新舊、虛實間青黃不接的資本主義時代,人的確在探詢各種可能性,往更好的生活前進,但編導最後透過角色各自回到原本的位置,似乎表明著便利之餘,也別忘原始的美好,一如導演回歸16釐米的膠捲來拍這部電影一樣。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904]کفرناحوم-我想有個家:每個社會潛在的問題

其實不只本片拍攝背景黎巴嫩有電影裡的問題,我想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狀況,只是因為政策與其他因素影響,或大或小,孰輕孰重而已,包含台灣也是一樣。雖然少子化的衝擊下,能有下一代讓社會持續運轉是件好事,但父母沒有任何教養功能或不彰時,視作我們未來的這些孩子們會將現況帶到如何的一個境地呢?儘管這佔少數。幸賴Zain是個早熟懂事能辨是非的小孩,知道站出來反抗一切,但又有多少這樣狀況的孩子從此渾渾噩噩,甚至誤入歧途呢?這是我想有個家。
開門見山,Zain想要控告父母,生下了他,畫面一轉,從頭娓娓道來Zain的理由。觀者如我,可能會對Zain和他兄弟姊妹們的處境覺得於心不忍,來自於導演幾乎架空或閒置父母的敘事手法,讓人覺得他們似乎沒有任何為這個家負責的態度,以懂事的Zain為首的小孩反而才有努力活下去的生存意志,父母只是隨心所欲地做愛,不加節制地生小孩,然後開銷越來越大,惡性循環。這樣的狀況即使是沒有貧民窟的台灣,也存在著極為類似的父母。想必從事會接觸這類家庭的工作的觀影者,應該心有戚戚焉吧?!

另一方面,導演藉Zain這個角色,不單是刻劃貧民窟的問題,乃至社會貧富及福利政策缺乏所衍伸的荒誕,更帶出了難民的困境,不過在此之前,導演巧妙地讓觀者看到同為父母,同樣為生計煩惱的狀態,面對孩子的教養卻有天壤之別,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除了對觀影者而言之外,Zain也是睜大雙眼做比較,於是在原生家庭的反抗及偷竊的行為,在另一個家裡是不存在的。有一幕Zain瞥到Rahil把大筆鈔票藏起來的場景,原本以為劇情會安排Zain偷錢,但沒有反而悉心照顧寶寶的劇情,亦說明了Zain對家庭的真心渴望,回應中文片名。

換個角度想,Zain可能是個天才,他的父母就這樣糟蹋了一個可能對未來社會極有貢獻的孩子。他成熟懂事,在父母失能的狀態下,扛起生計,尚能看穿父母的計謀,努力地想要保護妹妹,後來他在Rahil工作時及被捕後,照顧寶寶的能力及創意,不禁莞爾,實在了得,但背後的辛酸以及山窮水盡下所激發的潛能,讓觀者眼眶泛紅,他不過是個孩子罷了。電影裡,他們家還不是唯一,還有其他相同境遇的孩子,在這洪水猛獸的社會裡載浮載沉著。素人演員Zain初生之犢,自然流露,和其他角色對戲具有化學作用,尤其是和寶寶的對手,及Rahil的協助讓這悲傷的故事,有了一絲絲的陽光。
Zain的生母在法庭上聲淚俱下地告訴法官她有多辛苦,固然讓觀者內心稍微動搖,與Zain最後走投無路不得不將寶寶賣給人口販子的那一場戲互文出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教養孩子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倒也揭示了若不試著改善根本問題,徒留代代相傳,無法翻身的景況,特別是當母親安慰Zain說她又懷了孩子,並要取名死去妹妹的名字時,Zain的沈痛指責。到底要如何做,父母才會幡然醒悟呢?導演以此抨擊了政府的無能,藉著孩子的發聲,讓悲劇理由連根拔起,順帶強調父母教養的重要,對比Rahil熱淚盈眶地與自己孩子重逢的場景。Zain最終不過渴望父母關愛,有個溫暖的家庭而已,與其說他是為了諸位孩子發聲的超級英雄,倒不如說他強而有力的生存意志把他帶到如今這般田地,就好像與他曾經短暫相遇的蟑螂俠-不管老到身體已不硬朗,卻還是為了活下去而工作的老爺爺。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903]Green Book-幸福綠皮書:改變人心是需要勇氣的

不用懷疑這是一部兩個人(重要的是不同種族)互相影響,充滿溫情的一部電影,處理種族歧視的議題必定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不過尚包含了其他東西,部分議題多少讓我想起去年日舞影展開幕電影《Blindspotting(盲點)》,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從而衍伸出更深層的自我認同。這樣外在質疑內化為懷疑自己的脆弱當下,Dr. Shirley在種族問題頻繁的南方巡演,著實需要相當大的毅力與決心,對比不顧一切,火氣上來就拳頭解決的Tony,一冷一熱擦出璀璨的火花,同時以音樂為矛盾的道德勇氣,閃閃發光,耀眼奪目。這是幸福綠皮書。
種族議題未堂而皇之地在這部電影坐鎮,若以故事背景及主演兩人的角度來看。它先處理Tony的人設,然後將歧視情形聰明地,一點一滴地放入一個白人,但其實也是外來移民(可能是後代)的Tony視野,或直接不滿,或心理問題,讓議題種子植入觀者內心發芽茁壯。不過當觀者知道Tony要在美國深南部接送Dr. Shirley時,就可以想像公路旅程上的各種物理上與心理上的隔離,一如那本Tony在執行任務前那本綠皮書,那個年代特別用來記載『黑人友善』的場所。如果人人平等,就不會出現如此的出版品了!

不過電影不單是呈現當時外在環境對黑人的不友善,更透過Dr. Shirley這樣一個受過白人教育的靈魂卻裝載於黑人胴體的音樂家,來刻劃種族的刻板印象,讓電影在種族議題上多了其他層次,這從Tony開頭將黑人用過的杯子丟進垃圾桶的橋段時便在鋪路,編導以他為代表人物,就他和Dr. Shirley相處的情況看來,對比幾場對黑人不友善的衝突戲,Tony並未特別和黑人相處不良,只是以他大咧咧的個性,不自覺地就想和黑人(甚至包含Dr. Shirley印度裔的管家)劃清界線以及他自認為黑人應該有的模樣及文化來將Dr. Shirley歸類,已不言則明。編導很穩定地堆砌出Tony的個性,讓這個層次成功地凸顯。

這也自然而然地讓絕大多數只有Dr. Shirley和Tony的對手戲增添了無限樂趣,Tony的熱對上Dr. Shirley的冷,彷彿在深南部奔馳的車上,跑行程的各點上,一搭一唱地產生為數不少的相聲段子,擦撞出相當有意思的火花。不可否認兩人對手戲碼必存在的互相影響一定是基本元件,但同時還愜意地帶入故事核心,又不流於說教,便屬了得。當然這也奠基於兩個人物的仔細刻劃,以呼應兩個人不同個性的方式。有別於直來直往,容易看穿,所以針對Tony的率先書寫,個人生活低調,謹慎自持的Dr, Shirley則在每段旅程中,陸續揭露自己的過往來破除Tony的以偏概全,甚至有時候是在不得已的狀態下,才怒吼出內心的衝突,自我認同的困難。
這個部分其實去年上映的《Blindspotting(盲點)》就已經在探討,從種族的刻板衍生出自我認同的衝突,相當有意思,此概念尚可超越膚色,橫跨國籍,幾乎每個人都會面對到,外在環境期待和自我真實樣貌不同的問題。惟這兩個故事在價值上還是有不同的意義,相較於此部電影,近代的《盲點》更為幽微,著重內在認同危機;發生在過去的《Green Book》,則因為時代背景,除了安內還需壤外,以一個問題蔽之:Dr. Shirley為什麼要到深南部巡演?他的三重奏夥伴幫他回答:改變人心是需要勇氣的。有鋼琴的舞台上,他暢行無阻;沒有鋼琴的台下卻什麼都不是,又須面對其他黑人覺得奇特的眼光。所有掙扎後的仍堅持,冷靜底下的波濤,不外乎期待總有一天每個人對黑人的心理藩籬都已傾塌。

雖然篇幅不多,不過Tony擺脫義大利人的努力雖僅蜻蜓點水,但仍多少感覺到或許受了Dr. Shirley的影響,以保有自身尊嚴的方式;Dr. Shirley也身體力行,示範用音樂及文化來推,儘管努力的路還很長,不過已走在路途上,從影片得知,已經有人支持,唯Dr. Shirley相當有骨氣地不希望自己的權利還需要大人物的介入,令人感佩。一路走來,Dr. Shirley孤單的心情或許讓Tony自身在美努力實現美國夢的軌跡多少有些疊合,兼以互助的心思讓彼此成為朋友自是不在話下,因而最後一場聖誕節能夠共聚,同歡樂的場景,在那個年代,實在是人心最美的風景。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02]大象席地而坐:世界啥時開始越來越歪斜

片子蠻多背影的鏡頭,踽踽獨行在地方的大街小巷,引領著觀者進入他們如荒原的世界,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求助無門的窘迫,像那隻席地而坐的大象,或許不是不動,而是無法動彈,甚至搞不清楚什麼時間開始變成這樣,儘管導演試圖在每個場景中一鏡到底,讓觀者仔細瞧瞧細節看見問題何在,但仍遍尋不著,或許我們都做了當下認為正確的選擇,但拉長遠來看,卻未有斬釘截鐵的絕對,有的只是奮外想要存活的心思罷了。那種無法活得如自己所願的無奈瀰漫整部電影。這是大象席地而坐。
個人還蠻喜歡多段故事平行描寫後,一一交織疊出美麗紋路的敘事手法,這個故事便有這樣討我喜歡的特性。藉著韋布、黃玲、于城、王爺爺這四個人物的視角,其毫不起眼,有些悲慘的生活,娓娓道出各年代在社會上各自所面臨的困境。唯別認為編導會給他們有任何轉機,反而他們所有的努力,甚至唯一的精神支柱都會被時間及命運的無情洪流給沖刷消逝,讓他們看起來形同困獸之鬥般,越想要存活卻越糟,於是離開或許是個選擇,因此去見席地而坐的大象便成為他們希望的口號,一個具象的象徵。

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相當不幸運的一群,老天沒給他們一絲一毫的曙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事層出不窮。導演毫不妥協的四小時,或許用意就在於必須要有足夠的敘事份量才能撑起如此持續低迷灰暗的狀態,連電影色澤也有所呼應地定調,甚至在每個場景採用一鏡到底的手法,幾乎是貼身跟拍的鏡位,讓觀者融入角色的情緒,體會命運的無情,沒有躲避的機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是要讓觀者感同身受明明是為了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卻總是以不同的姿態迴光返照,而不禁懷疑到底啥時開始,怎麼導致今天如此地步的呢?

說實話這番體悟也是到于城終於抓到韋布那一場戲,才份外有感。原本于城是想放了韋布的,但奈何他那被于城弟霸凌誣陷的同學黎凱卻一槍斃了于城......這場戲有幾個感觸,其一:到底黎凱怎麼從懦弱變成今天這副模樣的呢?對應韋布,互文黃玲的狀態,觀者試圖從劇情脈絡中爬梳出真正的原因,似乎略知一二,但好像沒有那麼單純,甚至包含于城及王爺爺,導演並未說出口的背景,或許早就開始點滴傾斜,只是渾然未覺吧!?其二是黎凱沒看到于城的寬恕,這也回應了影片大部分以背影鏡頭跟拍與長鏡頭的處理。

人就只能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妄下斷論......等等的各種動搖而做出可能當下看似正確的決定,於是我們就會以為人生是那麼的破爛,而忽略了眼前曾經閃爍的光明,因此再度回首整個故事所敘述刻劃,那不留情面的命運時,驀然覺得整部電影在灰暗之中仍透露著曙光,只是電影裡的角色們有沒有把握住罷了,包含了這幾條故事線交錯的彼此扶持,與橫跨老中青三代的維度讓過來人的經驗揮發開來的同理及慈悲。

因而最後一場戲,前往看大象的路途上,眾人下車休息,僅憑藉著車燈照亮的一方小天地裡踢起毽子來,此時遠方傳來大象的鳴叫,有種又提起面對生活是團爛泥的勇氣。就像王爺爺說的,我們也不確定逃到別的地方去是否一切就能順風順水,留下來面對才能解決好這裡的問題;韋布說的去看看,不過是探出頭來,呼個不一樣的空氣,多些新的刺激,才不會回來現實後,再度落入過度偏執的窠臼裡,掉進欺騙個誰的陷阱,或許便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生命。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901]Ahlat Ağacı-野梨樹:出社會的震撼教育

是憤青還是中二,在這部電影看來,原來只是一線之隔。觀賞這部電影時,於每一段很長的對話中,觀影情緒不斷再轉變,一下子覺得男主角Sinan有點惱人,感覺整個故鄉都對不起他,好像腳還飄在仙界,踏不到實地,看不清現實;有時候卻又可以同理他的情緒,關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卻非常不順利,況且上一代的問題為什麼卻對自己絮絮叨叨,為什麼要由自己負責。不過這都是生命的一個歷程,唯就像導演呈現的最後一場魔幻,結果兩面的戲,面對如此人生的顛簸,你的選擇是什麼?這是野梨樹。
Sinan學成久違地回到故鄉,無奈一下車就被他人追討父親的債務,原以為『獨一無二』,怎料僅是冰山一角,電影就此開展,環繞著他回鄉後與故人、家人的話家常,談近況,或和留在家鄉的人們對談,主題廣泛涉及性別、家庭、政治、經濟、文化、城鄉差距,乃至宗教。儘管多元,但皆能歸結於這座城市的樣貌,觀者則能在各種相遇中,發現導演藉此勾勒出男主角回到故鄉是為了籌錢出書的輪廓,再全面地細數提及的血肉,Sinan為了未來做準備才是深層的底蘊,並揭露社會的現實和自己的藍圖相扞格,縱然是自己不屑一顧的家鄉亦然。

有趣的是Sinan不停地控訴著留在家鄉沒有遠景,卻仍回到家鄉找資源,這部份互文了他與父親,整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個人覺得這部份的矛盾情緒刻劃得相當生動,讓人有感,總在得到學識,看了世界的一點牛毛後,便嫌棄故居舊人,看某些事情不太順眼,彷彿父親睡著就會讓蟲子爬滿身一樣的死態,然而即便憎恨,卻還是回到原生之處尋找資源。當然劇本描寫父親的惡名排山倒海侵襲而來,的確是有可恨之處,藉此有所依據,不過倒也直接衝擊有類似心結的觀者,因而我以為這部電影可能需要年紀稍長,已出社會幾年的人來看,會更有感觸。

畢竟世界之大,非經一番社會冷暖,便容易自視甚高,帶點中二病的症狀,也原來夢想不是力行後就一蹴可幾,這在多段Sinan找資源的對談中得到印證,就好像是兩條平行的線,彼此皆走得很深刻,但一旦無法交會,徒枉然,Sinan火焰熊熊的希望持續被冷水澆灌著,該如何維持自己的熱忱呢?若觀者已經歷過剛出社會的菜味,必心有戚戚焉,回想當年自己不顧一切的一股腦兒,但在某些狀況下,你會不自覺地用前輩的角度來看Sinan的少不更事。這樣相對的情緒讓電影饒富興味。

儘管Sinan最後還是出了書,但事實上他仍在夢想的汪洋與現實的岸邊間泅泳著,縱然那時家裡已有些變化,此實際之處對應了Sinan心態上的成長,他有點不那麼意氣風發,氣焰高張,同時也發現父親對自己的關心。整體而言,是再尋常不過的與家人和解,卻隱藏著每一個世代的人(父子為表徵)皆如此跌撞走過的恢弘,鏡頭後來帶到父親持續挖掘卻未果的井便是高明的處理,唯編導深知自古以來面對命運的操弄,非只單一結果,而是有各種可能,於是在一個措手不及的結尾後,又給了我們無限的希望。
這部電影可能不是這麼友善,片子落落長,平均每段對談都要將近半小時,如果涉及觀者不熟悉的領域,論述辯證幾乎為老太婆的裹腳布,但個人覺得故事特別是給那些初出茅廬的藝術創作者,乃至各行各業菜鳥的提醒。我們帶著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觀點進入社會,但它是一個由與你不一樣的個人組成的複雜集團,多少會衝擊個人的價值,如何堅持自己的想法,又能適時調整,挺住不扼殺自己,隨波逐流,將是既遊刃有餘又舒心地生存在這世界上的必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