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6)
這兩部電影不約而同地選擇同志想要收養小孩的議題,帶入電影之中。我其實頗為意外在如法國、瑞典這樣開放的國家,對於同志收養小孩上,仍有諸多限制,或者應該說不給予收養。但也慶幸這兩部電影讓人了解到其實在某些方面,還是阻礙著同志的。而這兩部電影的兩對同志情侶,便在因為如此的不被允許的情況下,分別發展出屬於他們的故事,不約而同地因為孩子而面臨了決裂的危機。
雖然是不太一樣的故事,雖然是不太一樣的問題,但都因為小孩子的事,讓電影中兩對同志愛侶,碰觸到感情的礁石,逼得他們不得不去面對暗藏在看似完美感情底下的相互牴觸。不約而同地,導演選擇凝視來傳達愛侶之間那種情感流動的化學作用,讓觀影者如我情感充斥滿滿,特別是派翠克這部電影,更勝好幾籌:畢竟堆疊著離開的人的改變,表現出懷念之情,而讓彼此之間的凝視更具催情的感動,因此派翠克最後的好結局,實在讓我大受感動。
不只情感的深刻而已,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歡派翠克的原因是,透過鏡頭描述著無論是爭取孩子的艱辛以及對孩子先入為主的想法或鄰人的反感,讓我感受到些議題在這部電影流動著。說實話,比起另外一部,這部電影劇中角色對同志的態度是較為激烈,不友善的,或許會讓人看得覺得這些人真是莫名奇妙。不過正是從這邊,概念得以緩緩地透過影像說出來。
人是否在從未了解真相之前,就枉從別人的流言蜚語,道聽塗說;或一直都是過於聽信單方面說詞,無法全面觀之,再下評論;或人性驅使總是只選擇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情節來聽,而從未探究事實如何呢?本部電影巧妙地利用對照的手法:其一為小社區對Göran和Sven這對同志夫妻的看法,以至於收養孩子的規定制定者對同志的偏心;其二是對派翠克抱持有自以為的論調。
一開始,這樣的兩條線,並未產生交集。一旦大家漸漸涉入自己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場域後,兩條線慢慢地兜起來:發現Patrik其實並非如外界所說,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壞;一場打預防針的戲,孩子天真地詢問診所醫生Göran時;相對來說,Patrik,或更早之前Sven的前妻也慢慢了解接受Göran,甚至是他和Sven的感情(Patrik的部分也帶點同理的對照:Patrik的被人誤解之於同志的被人誤解)......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診所護士和醫生之間的關係,也存在著這樣的指涉。只是往往還有更大的權力勢力,如同劇中的父親,支配操弄阻撓著大家願意去了解的權利罷了。
所以除了兩人之間的可算昇華成血濃於水的感情之外,其實我對這樣肯去嘗試,願意親近是感動的,或許如此,世界上過當的誤解將會減少存在,甚至心胸可以更為敞開地去擁抱這樣的人,和他們真心相處。印象最深刻的是Patrik和Sven前妻以一種早就看穿一切的心態,來解救深陷感情泥沼的的Göran:帶點會心一笑的詼諧,但又帶點『我真的了解』的溫柔安慰。再加上一場鄰居外遇情節的陳述,好似在對那些不了解的人為同志平反,訴說著大家在情欲上因人而異,非關性向,在不了解之下,又何苦拿此大作文章。對別人的挖苦,有時是對自己最大的嘲諷。
娃娃這部電影感覺就比較像是典型的法式愛情電影,故事不錯,可惜的是在格局上,這一部也比較狹窄一些,侷限於愛情的糾葛上。但同志愛情這邊,難以見到深刻,而讓天平兩邊的愛情比重,稍有偏頗,最後的轉折也有點草率,有點可惜。但我確實欣賞,在這一個各取所需,卻不小心情感失控的故事當中,最後回歸到一個有容乃大的釋懷。
這有點和家人溫柔看待對於Manu是同志的事實互相呼應著。儘管所看到的是祥和地可以接納的狀態,但透過言語發現,這也是經歷過長時間的調整才得以昇華到這樣的境地。其實也不光只是這類比較讓人衝擊的事,人對於所預期的不同,往往都需要一段時間去調適,即使是往自己潛意識期待的方向改變,妹妹不就是一個例子嗎?直到最後選擇逃避或接納。
當然不論什麼事,無庸置疑地,說要去接受,一時半刻應該很難做到。但當一切出發點從真愛開始,或許所有事情都可以相對變得雲淡風輕吧?!就如同Manu家人的接納;或者因逃避進入另一個境地之後,有了對照,才開始懂得珍惜,開始懷念吧?!就像Phillipe;或者是懂得放手,抱持著成全的大愛,如同愛錯人的Fina。但也正是因為有愛,都不希望大家受傷害,而嘗試著去面對自己所造成的問題,並在擁有各項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我想是這部電影最勇敢,最溫柔之處。
派翠克的對照相當深刻,且運用得相當巧妙,感情也極為深刻;同個題材的娃娃,略遜一籌,卻還是充滿著愛,充滿著盡力彌補自私所造成的過錯的溫柔。但不約而同地,緩緩地流淌同志夫妻,和異性戀夫妻對於家庭的渴望,甚至是關於情感上的情況,其實是沒有差別的,不過在這方面,派翠克還是傳達地比較多。儘管娃娃較為限制在愛情狀態上面,但這一部還是有屬於他的寬囿,當然我是比較喜歡派翠克的。
你好:
回覆刪除想請問你一下,
你在網誌上所分享的這些影片,
在哪邊會比較容易取得這些資料呢?
很用心的部落格 路過留言支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