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419]Hundraåringen Som Klev ut Genom Fönstret och Försvann-百歲老人蹺家去:大智若愚,順勢而行

原來故事主人翁Allan在歷史洪流中扮演一個眾多關鍵角色的其中之一,未料他也沒有許下多宏大的志向,僅憑著愛爆破的興趣,陰錯陽差之下,他的生命就變成這樣的面貌了,就如同百歲生日時,離老人院出走後所遭遇的一切種種,忙活的都是身邊的人,Allan只是順著時光裡的人兒對故事的編造,便被推向下一個時空境地。這是百歲老人翹家去。
Allan的一生彷彿是個傳奇,包含打從娘胎出生開始,就經常有人對他大吼大叫,不過最讓人嘖嘖稱奇地,莫過於活過了一世紀,遊走諸國,經歷體驗許多最危險的時刻,依然身體健朗地迎向他100歲的生日,往101歲的生日邁進。這部電影本身就是Allan的傳記,以回顧過去100年的歲月片羽,互文如今翹掉老人院後被追擊點滴,而成形。
 
最有趣的莫過於在不改變歷史的狀況下,安插入Allan這個人物於無形,好像真有這號影響全局的棋子在裏頭,但另一方面又在自述當中,未自命不凡地,一再隱隱強調著自己的普通,只是個愛爆破的人物而已。即便因為離開老人院,引發警察尋人,又因為順勢就拿走裝滿錢的大型行李箱,致使黑道追殺的轟轟烈烈,仍保持著如此一貫的調性。
 
是幸運還是不幸?!既常面對大難臨頭,卻又能一一化險為夷,Allan絕非依靠著聰明才智,反倒是一股與世無爭的傻勁,其中情節的設計拍案地令人莞爾。雖說彷彿是《Forrest Gump(阿甘正傳)》的歐洲老人版,不過阿甘憑著傻勁往前邁進,提煉出來的是積極向上的人生哲學,而Allan卻單單將計就計,或該說順勢而行,一如其一直掛在嘴邊的座右銘:生命該怎樣就怎樣,似乎醞釀出宿命論的況味。
 
這在Allan現今蹺家後,荒謬的公路之旅,更為凸顯,畢竟所有都是偶然與巧合相乘,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外送平方好幾倍的誇張,喜劇效果十足,不過擔任被虐的丑角都不是Allan本人,Allan反而以一種與此混亂對比的超然模式,平靜看著周圍的紛擾,因而醞釀出些許黑色幽默,同時也讓我心有所感。
 
命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呼應一場被送到勞改營做苦力,也是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場景,與愛因斯坦雙胞胎兄弟的相遇。那時候處心積慮地與對方合作逃營,但始終未果,最後得以成功的關鍵反而不是自己所強求,一切時機點到了,就發生了。Allan所有的遭遇似乎都是這樣的模式,煞有其事的都是旁人。
 
但也不是任由命運擺佈著我們。今天要不是Allan順著情節發展,沒有思考太多地就這樣走下去的話,他會有這麼豐富的經歷嗎?!對照故事裡那位可以成為任何學者,卻甚麼學者都不是的角色來說,要不是當時遇上兩個怪怪的老人,半推半就地便跟著他們走的話,最後怎麼會有獲得這趟豐富的旅程呢?很少人是可以擁有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的,最後一幕,Allan再度回首人生前,心有戚戚焉地娓娓道來......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8]Blind-盲:恐懼與脆弱的寂寞發想

可以說它是多線敘事,可以說它是劇中劇形式的自我投射,成立於被上天關掉一個對外出口後,世界便漸次充塞著不確定及未知感,徒留如同劇中人物所謂的想像,卻比原本存在的次元中,沒了邊界,失去限制,甚麼情節都存在著可能性,更凸顯出了主角內心的恐懼,脆弱及寂寞,刻劃細膩。這是盲。
一般來說,後天盲比起先天盲人來說,更難適應這個世界,適應速度相差很多,畢竟曾經幾乎仰賴眼睛的生活,如今得替換成其他感官來感受,是需要時間的,當然也帶來更多的恐懼,那是種對失衡的卻步,就好像原本各司其職就剛剛好的團隊合作,因少了一位成員而讓其他成員加重了工作負擔,頓時之間無法負荷的感覺。因此不難理解某一天突然失明的Ingrid,沒有跨越足不出戶這個心理障礙的勇氣!
 
導演透過部分感官的特寫鏡頭,及Ingrid的心情自白,不僅呈現了主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探索世界的小心翼翼及惶恐不安,並以此開門見山了後面的情節設計。因為看不見,所以存在著的人事物之空間感,顏色,動作,表情等等具象的東西變成了腦海裡的想像,兼以熟悉感的多寡為至關重要的變因,真實度亦有所不一,更遑論少了視覺作為綜合判斷的抽象存在,感受度或許失準,因此名正言順地虛實交錯,混淆。
 
同時透過雙重敘事者的方式,除了導演本身,加上Ingrid這個腳色,一點一滴地揭露了文本的架構。有人說,書寫,特別是首部作品,往往會帶入自己的遭遇,這部電影便以此為基礎,前述的角色疾患為前提,讓故事呈現了多元樣貌,實中帶虛,虛中帶實,或更該說虛中帶虛。有時候像俄羅斯娃娃般,一層層地存在著驚喜,煞是有趣,但驀然回神,卻宛如剝洋蔥般,剝下來的都是支離破碎的脆弱及寂寞,直教人神傷。
 
主要歸結成兩條敘事線,有個將彼此連結一起的人物,此外,角色間以一對多,輻散投射出去,互相呼應、對照,彷彿映照著一個折成銳角的鏡子,兩邊都是自己的鏡像,但卻又不太一樣,以此『分裂』的型態,陳列慾求,反更能清楚澄澈地望見劇中主角Ingrid內心的空洞及所需。
 
或許Ingrid失明之後,有些感受不得不更為敏感,或許也是面對他人,自殘形穢,所以除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之外,其實也在找尋對外的連結,抑或膽妄別人對自己產生連結,證明『我』依然存在,如爆炸案件裡試圖得到認同,如多年不見的好朋友,為了延續話題,而從模糊記憶裡迎合興趣,但自己可能也不確定是否喜歡,以取得共鳴。一般人不也是這樣,跌跌撞撞地讓他人看見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當然有些人做這件事時,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
 
這樣看來,導演在說故事技巧上也相當高明,大致以一種發散出去而後歸結的方式,雖然說的是恐懼著無法面對自己與外在的關係趨向漠然,但最終其實提取出了Ingrid對丈夫的擔憂及期盼,才是最核心的渴求。不過或許Ingrid後來也發現了,一切都只是為自己脆弱所找的藉口,一旦不跨越過去,也就不知道關卡背後的世界是甚麼情景,也就永遠不知道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又難以控制。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7]Cruel & Unusual-迴路人生:無間地獄悲歌

這非一件好事,再死一次,一死再死,死不完,再死一次,這會使你精神耗弱,這會使你喪失意志,絕對不敢很害怕,再死一次......或許這是殺人、自殺後最嚴厲的處罰方式,但人是否非得經過一些反覆,才深刻體會到愛的真諦嗎?這是迴路人生
如果你喜歡由Tom Cruise和Emily Blunt所主演的《Edge of Tomorrow(明日邊界)》,又你可以忍受非好萊塢式外加非動作電影的話,你應該會喜歡同樣類型,藉由反覆死去而獲得一些線索暨想法的這個故事才是。只是再度死去,萬般痛苦,被折磨至死的心情雷同,但和《明日邊界》偶爾點綴著笑語及充滿希望來比較的話,這部電影籠罩著灰色的挫折與無力的哀傷。
 
開門見山讓觀影者目擊命案後,卻急轉直下地讓原本應該駕鶴歸西的男主角Edgar瞬間移動出現在某個未知的室內走廊裡,就連Edgar也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還得被迫在陌生人面前承認自己是個殺人兇手,然後周而復始地在某個時刻回到命案發生前再次經歷著同樣的事情。
 
由於Edgar自覺就算再怎麼與孩子、妻子爭吵,他怎麼可能會犯下殺人罪,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妻子才是真正的罪人,所以不斷地試圖在每一次的時光倒流裡窺探究竟又試圖改寫命運,卻因為陷入未果的輪迴而覺得這一切是個折磨人的惡作劇而無法忍受,亟欲逃離。
 
導演便利用如此每次死亡所切開來的情節段落,造成懸念,製作成故事的片片拼圖,拼湊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及男主角家庭的完整樣貌,甚或帶著Edgar以第三人稱的角度窺見自己從未知道的瑣事,他才得以深刻的反省自己。
 
人往往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眼睛只見從自身出發,至所能目及之處,卻忘了視力所無法觸及的世界其實多深奧多廣大,總是自以為這樣處理比較好,殊不知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心情,事情有其他層面可以觀看......然後一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只是似乎已經無法逆轉了,除非......
 
Edgar對夥伴訴說著:『死亡並不是解脫。』但在天命不可逆之下,他也只好用另外的形式傳遞了對家人的熱愛,無奈的是男主角Edgar非在走過這無間痛苦的一遭之後才豁然開朗,而不禁覺得何不一開始就好好珍惜。
 
但愛的反面總是一把刀,愛也容易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人總是容易被包圍的愛所寵壞,最後扭曲了心意,看不到愛的所在。這樣一個故事或許隱晦著提醒著我們人類對愛的貪婪,必要時激烈手段才能如意遂心,但一旦做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等待著我們的只有反覆經歷,承受忍受最後接受,卻甚麼事情也無法改變。所以對於非自然死去這件事,怎能不三思而後行呢?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416]行動代號: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初以為整個計畫無厘頭、脫力到過於輕佻、點水,是場未經縝密思考的鬧劇,但再往下看,其實他們超認真,超用心,為了要脫離貧窮!!!導演將嚴肅議題拍的舉重若輕,層次分明,透過青少年的好勝、鬥嘴等反覆的語言模式,開創出以台詞形成節奏的類型電影。因為這些重疊,即使未鉅細靡遺地交代主角背景,但讓故事仍有脈絡可循,並一遍一遍地加重了故事的力度,是種底層階級想要奮力躍起的決心,隨著情節遞嬗,排山倒海而來,甚至餘波盪漾,而原本只是想利用來換成金錢的孫中山銅像,彷彿與最後團結在一起的阿左、小天眾人有了類似革命情感的古今呼應。 這是行動代號:孫中山。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催繳班費,誰都避之唯恐不及,於是在目擊被棄置的孫中山銅像後,靈機一動地夥同同儕,策動了偷竊計劃,揭開整個故事的序幕。如此直接,未曾遲疑的決定,不免猜想難道沒有其他方式嗎?且後來發現整個行動不夠縝密,雖然好似要做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無時無刻保密防諜,但危機來臨時,招數仍舊那一兩招而導致團體幾乎分崩離析,能否成功不禁讓人存疑,又很常不小心做過了頭,外強中乾,實在令人發噱。

不過或許這都是從我們世故大人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才覺得這些行為無厘頭又過於輕浮,周延度不夠吧!?換個角度,他們可以想到這樣的計畫並有勇氣執行,實在不簡單,而且使命必達,超級認真!一連串事件的起點,那位催繳班費的同學宛如是個提示。他認真,只是毫無皮條,只好以最容易的第101招連發,疲勞轟炸,異曲同工之妙地,竊盜團也很認真,只是當計劃趕不上變化時,只能期盼那第101招可以發生奇蹟。

沒有太多配套,反覆類似的想法不就顯示了這些青少年的本質仍單純嗎?再加上兩場裝活屍嚇人的場景,其一雖是為了脫逃,但和另外一場殊途同歸地,滿溢著孩子氣,但卻得親身獨自面對這世界上許多不公不義,永遠無法翻身的狀態,孑然鋌而走險。我們看到中間只是換句話說地比較彼此家世誰最差的場景,也目睹盡在不言中的家庭暴力;罰寫悔過書時,大家開始用『從......開始』為自己的悲慘造句的場景,於是才逐漸了解為什麼角色們這樣執著,即便幼稚透頂,且明知道這樣是錯的,但彷彿就剩下如此衝撞體制的方式才可以突破困境了!

阿左喃喃自語重複著『我沒有要偷』;小天為著被搶走的財源,穿過大街小巷,努力追趕著(雖懷疑著跑步的人怎麼可以追著一輛卡車追得這麼緊。);小天與阿左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狠狠地在濕漉漉的大街上幹架(只是銅像應該不會無端就從卡車載貨區掉到路中,且還端站地好好的),景景呈現,著實讓人心酸......只是老師,媒體卻只看到事件表象,卻看不到背後的本質,呼應了電影一開始,大人的角色一直缺席在電影中,只要你都好好的,就從未有人特別的關心,當轟轟烈烈地讓人看到之後,卻要直接被懲罰了!

孫中山既是印在百元鈔票上的人像,象徵金錢,同時就歷史層面來看,也代表著革命的象徵。成立中華民國100多年,當時為何選擇革命的心情應漸漸被人淡忘,就算歷史課本上讀過,也恍若隔了層面紗,正如同銅像被堆放在儲藏室漫生灰塵一般。如今銅像被拱出來,雖只是為了換錢好過生活,不過最後一場戲,銅像帶我們繞過台北市大街小巷,驚鴻一瞥各式奢華的商店,終了於101大樓前,兩團竊盜團合體的振臂一呼,彼此的意志倏忽有了心電感應,而那聲嘶吼更直擊我心,喧鬧翻騰地迴盪著。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5]かぐや姫の物語-輝耀姬物語:幸福的定義

到底對孩子而言,甚麼是幸福?!到底父母是否有空間提供餘地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我們都被指導著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應該要怎樣怎樣,但眼前所見聞的一切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東方人骨子裡的溫良恭儉讓,百善孝為先而被迫選擇的,因此論及人生責任便過於沉重,畢竟非。己。真。心。想。望。改編自『竹取物語』的本電影,除了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概念,以及孩子個人自我覺察能力之外,額外加入捨丸哥哥的腳色,讓本篇故事(女性)情感自主的部分更為昇華,平添淒美愛情的況味。這是輝耀姬物語。
整部電影基本上照著原來的故事去走,沒有甚麼大刪改大逆轉的部分,不過水墨動畫的用色淺淡,勾勒細節簡單,清麗動人的風采躍然於螢幕上;又絲毫不含糊於故事傳遞上,幾筆就能表達人物的個性,情緒,體現如此畫風的真諦,倒也有一番風味。
 
另外,在原本故事中添加了幾筆內容,並安插了新的腳色們--捨丸哥哥等夥伴進入,凸顯了導演對於故事的解讀,或者可以說讓此物語更具現代感。強調(女性)自由意志之餘,對於親子之間想法的差距亦多所著墨,因而讓竹取公主比起原本故事內容更親民、凡人。

於是整個故事便分成上下半場,雖皆為描述輝耀姬日常生活的點滴,卻互為對照。上半場觸目所及,主人公自得地徜徉在大自然環境裡,無憂無慮,安於樸實的生活,鈴鐺般笑聲不絕於耳;下半場違背本性,且透過古代貴族女人規定的妝容象徵著偽裝自我,愁雲慘霧地被嚴格要求於奉行父親的想望,戮力抗拒著自己不帶有情感的一切,唯有後院一方小天地是自己心靈出口,懷念過去單純的美好。
 
 
雙親難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既然下一代有所本錢,如輝耀姬的美若天仙以及從天而降的錢財支援,便想方設法地實現符合子女應有的待遇,不過對子女來說,這是真正的幸福嗎?在電影裡,對輝耀姬而言,不言自明,而父母卻止於目睹輝耀姬看到奢華的食衣住行後的興奮神情,便以為自己幫孩子找到幸福。
 
難免會有疑問,既然輝耀姬活得如此辛苦,何不一開始大破大立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反倒最後才選擇離開呢?除了可能當時尚無法認清自己所渴求之外,另試想故事背景年代中,傳統價值觀仍是個堅固的桎梏,主人翁應覺得父母親為自己犧牲這麼多,儘管表面上未能打從心底歡喜,不過還是接受雙親的指示,以補償父母辛苦的付出。孝順之一不就是做個聽話的孩子嗎?這樣的想法,挪至現代,可能或多或少仍存在於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吧?!父母為了孩子活著,孩子也為了父母活著!
 
除此之外,故事也透過求婚傳遞那個年代裡女性角色的被壓抑以及原著故事中階級差異,門當戶對的本質。父親積極地幫輝耀姬安排親事,輝耀姬難以抗命,只好以大概只有天上有的稀世珍寶作為條件,抵死不從,之餘也暗喻著不凡的身分,但微妙又諷刺的細節在於輝耀姬的父親卻始終和自己象徵達官貴人的高帽子處不來,卻看不清輝耀姬內心的渴望。
 
捨丸哥哥這個腳色更施予了一些力度。多年後,苟且偷生的過街老鼠和坐在人人皆得禮讓的尊貴轎子內的公主偶遇對視,雙方已有距離,千言萬語只能凝結於彼此間的空氣裡。又更久之後,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場景中,捨丸哥哥彷彿著了魔般,忘卻已有家室的事實,與輝耀姬在小時候的家園裡,笑鬧喧騰。那永遠無法表明的曖昧情愫,真是讓人揪心不己,比起達官追求者中天花亂墜傾訴自己情感,卻一翻醜陋兩瞪眼的腳色來說,所謂的愛是什麼呢?
 
輝耀姬痛苦死了,生命難道無法在自己已有所察覺之後隨心所欲嗎?還是年紀越長,無法避免的身不由己卻勢如破竹地鋪天蓋地而來,反倒身心俱疲呢?!輝耀姬後來選擇祈求上蒼帶她回去,並將後院建造的回憶狠狠地破壞殆盡,以激烈的方式告別人間。不過自己在喝下孟婆湯之後,驀然回首,點點幸福、奧妙生命依然在人世中的吉光片羽,閃閃發光著。於是經過多次幸福真諦的辯證後,縱使有遺憾,怒哀愁總是數大地交織於歡喜之間,但或許能存在這個世界中,保有一切主動的可能性,才是生命最美麗的風景也說不定。